战事被限制在比较小的一块地域,太仓乡下没有多少波及,大家都只是风闻一些好像和自己毫无相关的趣事一般。春节大家依旧热热闹闹的过节走亲戚,春天就这么悄然而至。
气温越来越高了,爸爸和姆妈开始为今年的春蚕做准备了,柴房了闲置半年的竹匾被抬到河边,阿娣也帮忙用猪鬃刷子洗洗刷洗,喜好的竹匾也就放在河边石头上晾晒,爸爸用一些篾条对一些坏了的匾子修补一番,这些竹匾还是爷爷留下,比阿山的年纪还大。燕子回来了,在屋檐下啄泥筑巢,阿山天天去桑田看有没有出芽,姆妈已经把蚕纸准备妥当,就等着蚕宝宝出世了。
小河浜几乎家家春天都会养一季春蚕,接下才是耕田育秧正式农忙季节。蚕宝宝长得飞快,一家人几乎不停的采摘桑叶,最忙的时候连小小的阿山都要干活,阿娣已经会烧火做饭,爸爸姆妈在桑田和柴房间不时往来,一家人的饭菜都是阿娣来做。终于蚕宝宝要上山吐丝结茧了,爸爸用去年的稻草杆扎好稻草山,收拾好柴房,用油纸铺在地上,十几个竹匾的蚕宝宝倒在一起,几个稻草山散放在屋里,一家人就静静等着收获蚕茧的时候到来。茧子收下,爸爸和几个邻居一起划船去上海卖茧子,姆妈终于可以闲下来,继续她东家西家的牌局了。阿山跟着阿娣看家,有时姆妈中午也不回来,阿娣热点剩菜剩饭和阿山随便吃点,只有晚上姆妈回家才能正式的烧饭做菜,当然一切还要看姆妈的手气和回家的脸色。
春蚕收获之后有那么短暂一些空闲时间,小河浜的村民一般男人会外出打些短工,女人多是在家为即将到来的农忙做准备,姆妈的牌局也没多少时间了,阿娣更喜欢姆妈不在家的时候,她有时会觉得自己就是姆妈,想干嘛就干嘛,阿山也听话跟着阿娣在河边田埂玩耍,无忧无虑。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姆妈回家开始继续的唠叨,让阿娣不胜厌烦。
30年代的上海进入民国黄金十年,上海这个大码头引领中国资本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本来江南地区就是丝绸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加之一些外来资本的进入,不光是丝织业,棉纺工业也快速崛起。上海周边本来就地少人多,加上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农业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力,于是很多工业化的缫丝厂和纺织厂都到周边的农村招小姑娘去做工。多数是家里一次收工头一年的工钱,工头带着女孩们去上海的工厂做工,管吃管住还有一点点微薄的工钱,其实都是家庭把女儿卖给工头做包身工。工头多是本村头脑活络之人,农村十几岁的女孩本来也做不了太重的农活,送去工厂做工,既省了一张吃饭的嘴,又可以预收一年的工钱,这在当地成为常态。阿娣十岁了,姆妈和村里的本家叔叔说好,收了钱,让阿娣跟着去上海厂子去做缫丝女工。
爸爸在稻田放水钱回来了,姆妈给阿娣收拾好简单的行李,一家人一起吃个饭,爸爸姆妈对阿娣几番叮嘱,无非不要偷懒,好好干活,听叔叔的话之类,在和本家兄弟交代交代,希望能照顾好阿娣。天亮,姆妈早起把平时舍不得的糕团热好让阿娣带着路上吃,阿娣和本村几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在叔叔的带领下坐上船出发了。从来没有出过门的的阿娣充满好奇的踏上未知的道路,也踏上改变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