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前,我们数学组想统一结束第二章的新课,一来方便布置假期作业,二来便于准备假期后的检测。我的进度较慢,只剩周五的两节课了,还有三课时的内容。怎么办?
这三课时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等边三角形。我在网上观摩了一个老师的等腰三角形一课,于是我借鉴她的思路,进行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类比三角形的研究思路,确定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思路和内容。用以下问题引导:我们研究三角形时是按什么思路研究的?研究性质从哪些方面入手?研究判定也就是研究什么问题?二、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做实验研究性质。三、说理验证。四、猜想判定方法并验证。五、再次总结探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六、完全放手,学生分小组独立探究等边三角形。
这样用了一节半课的时间,完成了三课时的内容,其中的两个亮点让我兴奋不已。一是学生做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不仅想到了折纸法,还用到了尺规作图;二是我看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我认为本节课,算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落地课堂。
一、学生最终独立研究等边三角形,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有没有能力去解决,关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所以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问题解决成为核心素养指引教育改革背景下通过数学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大概念的引领。以前研究三角形,到本节课老师引领研究等腰三角形,到最后学生独立研究等边三角形,都是基于一般的研究思路,定义——性质——判定——特例,我认为这就是大概念。
三、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当研究完等腰三角形,我带领学生再一次总结一般研究思路时,学生的头脑愈发清晰,那种获得知识的成就感,溢于言表,他们眼睛里是有光的。当我让他们自主等边三角形时,他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很快就专注地投入到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