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表《我的高效时间管理杀手锏"拖延症"》这篇文章后,有不少朋友对文中的论述很感兴趣。对于这个话题,还有一些底层的罗辑和做法值得深入探讨。
万物都有一体两面,有利有弊,就像给生命制造压力,可以促进高效专注,激发潜能,但强度太大,超过负荷,也容易把身体、精神压垮;强度不大,但持续长时间,也容易造成长期身体透支,精神处于紧绷状态。
如何把握好这个给压的"度"?
推荐一本书:《巅峰表现》,里面提到:
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你的“峰值”表现能到多少,而是怎么“可持续发展”。
高手是保持长期高品质的输出。
这里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保持长时间高品质输出"包含着两个方面:
高品质 长期
高品质输出来自于优质大量的输入: 持续的学习、思考、实践,快速的精进。适度的压力,可以让输入更有效和高效。
所以我特别主张带着输出目的的输入。
长期,是指输出的持续性。一方面,压力的强度可以承受,这个因人而异,给自己适度的挑战又不至于直接想放弃,俗称跳跳够得着。另一方面,在压力之间,选择适合的放松和休憩的方式,在紧与松之间切换,张弛有度,建立自己的节奏感。这一点特别特别重要。
我短期常规放松的方式是阅读,听音乐,追剧。压力工作之后,读读书,或者追追剧,可以让紧绷的神经得到休息。周一、周五压力工作期(压力),周二到周四,放松工作期+学习期(放松),周六日陪伴家人和讲座分享期(释放)。现在身体和精力适应了这种节奏,如果中间增加一些额外的工作压力,就会感觉疲惫。在这种节奏中安排生活工作,能够保持较好的输出状态。
每年也会给自己安排几次长途旅行的假期,调整状态,也是重新回炉,放空和感受自己。2014年起,利用假期,陆续走了4个洲十几个国家,基本都是我和先生两人自驾出游。
我所谓的"拖延",其实是把平常也许需要3天字斟句酌完成的工作,适度提升压力,在1天内高效完成,前面两天带着目的去学习精进,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更佳的工作视野和维度,在第三天集中发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