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究竟,其实与佛学无二。
王阳明认为如果不能思念父母亲人的话,则是坏了人伦大体,而《佛陀传》里描述,生母摩耶王后的去世是悉达多心中永远难以忘记的痛楚。悉达多在陪伴妻子耶输陀罗生产时,他的情绪也会随着妻子的呻吟而紧张、甚至心如刀割。见到自己刚出生儿子罗睺罗时,悉达多会高兴的飘飘欲仙,但在参加一个4岁小童的葬礼时,他一样会有哭泣的冲动。这种人伦大体的遵循,并非依靠外在人为设定的规矩方圆,而是发自人之天然的本真之性。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重点在于破除我执。视父母为众生,视众生为父母。不再执于“小我”之着,而是“无我”。
书中还讲到王阳明二十七岁那年,因感慨词章艺能,不足以通志道,重循朱子之路,仍无所得,最后动了入山修道学佛的念头。这里其实有对学佛修道等同于避世哲学的误读。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佛学修证的真谛是“火中生金莲”,这和一行禅师讲的正念的修习同理。只有在生活中、处事中才能习练时刻观照自己的本领。
而大乘佛教更是尽一切所能,帮助所有众生。度人的同时就是度己,即“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这也是与先侧重“自我解脱”的小乘佛教的区别。
王学提倡的人需要在做事上磨炼功夫,需要担负自身到家国天下,需要通过真切功夫以使良知在日常事务中流转。这与大乘佛教并无二分。这也正是儒佛道三理合一的实证实修之共法。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天理”,其实就是佛学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便是那个最内在的真诚恻怛的本体自性。这个自性就是王阳明的学生王汝中对王学四句教给予的补充“心体无善无恶,意也无善无恶,知亦无善无恶,恶亦无善无恶”。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虽描画出了直指根本的良知天理,但在如何行上却用四句教来指引后学,正如王阳明自己所说的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但像六祖慧能这样的上上根之人能有几位,大多数非利根器的人,更多的需要在实修上下功夫,这也恰恰印证了王学思想的核心——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