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内审那些事儿

最近一个迭代都在连续处理质量内审的事儿,两周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做任何一件事儿都需要PDCA,制定目标、定义原则&运作机制、落实计划、跟踪闭环、发生异常/变更的处理机制,分析波及影响,做到有记录有跟踪可追溯,完成后再进行复盘总结,这样操作下来内审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实际做的过程中就会觉得如此难受呢,我们常常顾到这就没顾到那,审核时被追问就容易看出破绽。是认识不够(质量内审的价值,到底有没有意义)?还是可操作性不强?还是别的原因?比如故障:故障处理了,处理方案是什么、波及影响哪些内容?故障验证通过了:如何验证的,验证步骤、波及功能验证,是否需要表达出来呢?

质量内审中涉及某些条目在现在的我的认知领域上来看还是有些不合理,可能是我没理解到他的价值所在,继续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