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心态

【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是由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当人们感知到自己在某一资源(如时间、金钱、注意力、情感)上存在 “匮乏” 时,大脑会自动将大量注意力聚焦于 “弥补稀缺”,从而导致认知能力、决策质量和行为效率下降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稀缺心态不是 “真的缺少资源”,而是 “对匮乏的感知” 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 —— 就像透过一个 “稀缺滤镜” 看世界,所有想法和行动都会不自觉地围绕 “不够用” 展开,最终陷入 “越稀缺越低效,越低效越稀缺” 的循环。

稀缺心态--其实是一种被匮乏困住的心理模式。

在选择工作时,拥有稀缺心态的人,更容易忽略一些对长远来讲更好的机会,而只盯着那些短期内收入更高的选择。为了缓解当下的匮乏,宁愿牺牲长远的利益。其实就是那样的一种逻辑“当下的问题已经没办法解决了,哪有精力想未来?”

缺乏金钱的会因为短期的一些牺牲而放弃未来的其他可能,不敢为学习、健康、社交投资,时间稀缺的时候越发焦虑,专注度下降,或者压缩休息时间导致健康亮起红灯,其实得不偿失。情感稀缺的会过度讨好,甚至于由于害怕失去或者怕孤独,勉强自己留在不适合的关系中。现代人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注意力稀缺,总觉得还有更有用的消息,导致在手机和短视频上消耗了太多的时间。机会稀缺的心态会害怕失去人脉而不得不陷入无效社交,不敢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不敢拒绝从而痛苦的勉强自己。

缺什么就喜欢炫耀什么,其实也都是稀缺心态作怪。缺乏资源(人脉稀缺)的人,会更相信攀附关系和阿谀奉承的意义,喜欢到处炫耀自己认识哪位牛人,而忽略了长远而言提升自身价值才是获得资源最好的办法。

如何摆脱“稀缺心态”:不要管理自己的时间,而是要管理自己的精力。

人的精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克服稀缺心态要勇于“止损”,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勇于“投资”,为长期的发展集赞一点资本,做哪些好像不那么紧急但是却有长期有用的事情,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

真正的富足,从来不是 “拥有多少”,而是 “不被匮乏困住的心态”。

人生最怕的不是失败, 而是连失败的勇气都没有。

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或者说对我们的言行的解读,更多的反映出他们是谁,而非我们是谁。他们对你行为动机的解读,透过了自己价值观的滤网。所以人只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是做什么事,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中,尽可能做到利人利己,你会发现事情一定会越来越好,你的贵人也会越来越多。

守住自己的本心很重要。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主要来源于最近遇到的一些问题,被安排干一些自己也不那么喜欢的事情,不需要问因果,以最终完成任务为目标,不管是否满意,反正按照自己的能力推进了就行。不陷入稀缺心态,就平静的以事论事,在事情纷至沓来、千头万绪的时候,不被短期目标裹挟,不刻意迎合,不在乎其他人的评价和解读。

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更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和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