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曾经是知识匮乏年代的励志名言,它曾经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努力学习,改变命运,但在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这句话的价值事实上大为缩水甚至变得有些可疑。
今天,我们要特别警惕这句话给生命带来的误导。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问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很危险啊!
人类对知识的迷信,是因为只看到知识的工具价值,没有看到知识的来源。忘记了人类的局限、自我的局限,失去了内心的引导,更是忽视了宇宙整体以及本体背后的那个至高至大者,把自己摆在了世界的核心位置,这种自我中心的求知对生命的觉醒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
知识的过多堆积容易造成知识的短路与心灵的封闭。何况处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弯曲悖谬的时代,社会像一个五彩缤纷、鲜花遍布的湿地,如果你想凭借自己有限的知识和有限的理性紧跟这个时代,希望随时能够有正确的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像进入无边的沼泽湿地,很容易陷进去难以自拔。清华大学的教授和名牌大学的博士被骗以及无数被股市风云和集资诈骗折腾的普通人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初的知识带来的却是迷惑与不幸,与其说是社会制度出了问题,不如说是知识判断出了问题。比如:你凭什么相信公检法就一定公正?你凭什么相信国家就不会欺骗你?你凭什么相信熟人或亲戚朋友(传销组织恰恰就是利用人的这种思维惯性达到目的的)?
事实上,有那么多的伪知识、伪信息往往披着神圣的面纱并以强加的方式像电脑插件一样进入你的未加防范的大脑,进一步加剧你思考判断的混乱与错误,给你带来的结果,往往以偏行己路始,以痛悔自责终。
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迷信知识,执着理性,背道而行,忘记来路和归途。其实,一个敬天爱人的谦卑农夫,远胜于一个骄傲自大、冷漠处世而执意研究“天道”的哲人。
霍金认为,哲学已死,科学才是世界的拯救力量。那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世界的朴素认知。其实,科学对于探索外部世界来说,有着巨大的力量,但是对于探查一个人的内部世界,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认识世界,而是认识自己。
知识分子在信仰之路上走的最大弯路就是希望通过“知”去求“信”,而基督信仰是倒过来的,它要求人类放弃廉价简单快捷的“以知求信”次序,而是以上帝为本的“因信求知”次序,由此祂超越一切人的理性经验,也挑战全人类的观念和一切的意识形态、一切的逻辑体系,祂的道路不是这个世界的道路,祂的意念不是这个世界的意念,因为基督教敬奉的那一位上帝是自有永有者,是创生天地万有的那个“道”,是存在了137亿年的宇宙本体和本体背后推动这个世界运转的那个“道”,是那个你永远无法理解和无法掌控的“第一推动力”。
《圣经》箴言里讲:“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也就是说,聪明智慧的源头不在这个世界上,人只有敬畏祂、认识祂才会获得智慧和聪明。所有的知识如果失去了这个源头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必然和信仰联系在一起。
人类的科学是无法证明信仰的,但信仰可以给科学指明方向。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信仰的科学就像瞎子,看不见;没有科学的信仰就像瘸子,走不远。
同样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发现也许比霍金的发现以及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者更有价值,他在晚年的书信中写道:
“有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至今,科学尚未能对此作出如理的解释。这力量包容了一切,而且主宰了一切,成为宇宙中任何现象的基石,却未为我们认知。这宇宙的力量,就是爱(慈悲)。
“科学家去寻找统一宇宙的理论(统一场论),却忽略了这个最具力量的不可见之力。爱就是光,他照明了那些施(这个光)与受(这个光)的人。它是引力,因为它令人彼此关注。它是一种力,能够积累我们的善,令人类无需着意去消除自我(selfishness)。爱,或显或隐。因为爱,我们有生有死。爱是上帝,上帝是爱。
“这个力阐明一切法(事物与思维),而且令生命具足意义。这是个给我们一直忽略了的变异(无常),(为什么会忽略呢?)可能是由于我们对爱恐惧,因为它是人类在宇宙中唯一无法驾驭的能量。”
爱因斯坦用一个科学家的理性发现了宇宙中存在的一种根本性力量:爱。用基督教的观念解释:上帝就是爱。因为爱是这个世界的根源,也是人类存在发展延续的根源。
真正的信仰就是对这个根本性力量的敬畏和信仰,上帝创生世界是因为爱,而人类白白得到了这种爱,因为支持人类存在的阳光雨露空气水源土壤等等,人类并没有付出什么。
科学让人知,哲学让人思,信仰则让人信。只有信,才有盼望,才有爱。无数科学家以及哲人研究思考到最后才产生了信仰,乃是发现了自己的无知、科学力量的有限,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人性的复杂神秘多变。
爱默生说,有两件事我最憎恶: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科学知识是生命需要的,因为它也是上帝所造的,但如果丧失信仰,博学多才只会带来自身的傲慢与偏见,并和真理隔绝。
普通人的一生更多的处在和世界的交往对话之中,只有当人低下高傲的头颅和自己展开对话的时候,才能进入世界的高处,才能在那里听到智慧的声音。
与自己的窃窃私语是为了看清自己,在与自我的交战中最终与自己握手言和。
事实上,无论什么人,认识自己越清楚,就会越谦卑,他不再执着于自己狭隘的有着偏见的知识,因为看到了本体之大,明白了自我之小。
对于求知者而言,即使明白世上的一切事情,却没有学会爱,在上帝的眼中也是没有用的,上帝的审判不是通过人的知,而是通过人的行。因为肉体会朽坏,会死亡,而灵魂是永恒的,要回到本源,并最后交账。没有谁可以逃离最后的审判,这一点,你可以和上帝打赌,前提是:你赌上帝是不存在的,灵魂不是独立存在的。
一个人为什么要制止过度的求知欲,因为无量的知识中含有太多的烦扰和欺骗。人类制造的知识垃圾比物质垃圾要杂乱繁复得多,有些甚至更难清理,如清理太空垃圾一样困难,因为这些垃圾知识已经转化为人的观念,成为人的无意识,成为人的存在价值的一部分。
读书人常以知识为荣,喜欢自高于人,其实,许多知识对于探索外部世界有一定的益处,而对探索心灵只有很少的益处,甚至毫无益处。能够在人面前侃侃而谈或者写文章可以长篇大论并不能使一个人的心灵满足,唯有充盈的灵魂生活才能安慰你的心。
知识并不天然带来人的快乐和幸福,有时候恰恰加剧了人的愚蠢和罪恶。
当今社会那么多充满诡诈的罪恶都是无知者干的吗?包括博士生自杀在内的那么多的教育悲剧仅仅是因为知识缺乏吗?不是,恰恰是工具化知识或过度求知带来的大脑堆积堵塞了心灵通道,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追求高难度、大容量、高强度的知识导致的方向性“无明”和非理性高压带来人的肤浅,因为没有智慧,看不见真理,没有信仰,丧失良知,使人走上了只管利害和输赢、不管公义和理性的非人化的路子。社会上更有一些损人不利己的骇人悲剧,其愚蠢程度远远超过了畜类。
所以我们在说“知识就是力量”或者“思想就是力量”的时候,更需要明白“信仰才是方向”,要警惕过度求知带来的知识性障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