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家庭记忆
@盒子:家里最热闹的时候是他们在吵架,最安静的时候是他们在冷战。我在房间里,外面飘进来的争吵声中永远夹杂着钱、累、苦这样的字眼,每一次听到这些,我就一遍遍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我为什么活着?我怎么不去死?
@Khaleesiii:小时候爸妈总吵架,还动过手,每次都给我吓得只会哭。我现在都30岁了,有的时候看到同事吵架,跟我毫无关系,我在旁边还是会吓得心怦怦跳,觉得特别可怕。我觉得这个阴影会跟随我一辈子吧。
@如斯难寐:上大学的时候同学都想家,只有我一个人害怕放假回家。30岁了也不想结婚,总觉得家庭没那么让人渴望。
@梅梅:父母带给我太多负面的东西,导致我的性格有着令我自己都讨厌的缺陷。我和同学几乎都是泛泛之交,没有知心朋友,不愿意向人打开心扉,更不喜欢和人提及有关家里的一切。我不懂得生气,别人总认为我脾气好,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因为我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
@习惯成自然:小时候他们一吵架我就很害怕、很恐惧,现在渐渐已经习惯了。即使他们现在当着我的面离婚,我也不会说什么。害怕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冷漠。
@祝愿:父母经常吵架,吵到歇斯底里,吵到分居,可却一直没有离婚。妈妈总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了!其实我很想说,你们为什么不早点离?
@辣妹子:父母间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婚姻,对我而言,就是一场无形的折磨,每次看到同学讲起一家三口的趣事,我都只有羡慕的份儿,这样的回忆我一点也没有。
2.常见童年逆境
1.情感暴力
一种试图用控制、驯服、贬低、惩罚或者孤立他人的非身体接触性的行为和态度。情感虐待不仅仅是指直接的辱骂、蔑视这些容易被察觉的行为,更多的时候,它是以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存在。
2.情感忽视
一个关乎存在感的创伤,照料者对孩子没有反应,孩子无论是做的好还是不好,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完全不存在的。
3.性侵害
4.肢体暴力
逆境体验层面上的挨打,是指一些比较严重的暴力现象,包括高频次和情节严重的情况。这样的体验会带来很多情感层面的创伤和记忆。
5.家庭成年人之间的肢体暴力
在这种逆境体验里,孩子虽然不是暴力的直接目标,但是由于长时间处在恐惧和无助中,就会导致其成年之后喜欢退缩、过度戒备、不信任他人以及易怒等问题。
3.为什么强迫性重复停不下来
强迫性重复:个体不断重复一种创伤性的事件或境遇,包括不断重新制造类似的事件,或者反复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类似的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里。
1.过度警醒
在已知的痛苦,和未知的焦虑中,过度警醒的个体会选择已知的痛苦…甚至觉得已知的痛苦才是正常的,才是更安全的。这种选择可能是物种进化带来的本能反应,但事实上它会让人们遭受更多的痛苦,进而继续巩固过度警醒的状态,进而重复熟悉的痛苦,慢慢变成了恶性的循环。
2.创伤的重复
创伤,从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治愈。
强迫性重复的心理动机,源自一种想要“掌握过去”的努力,希望通过重新经历一次类似的痛苦场景,来实现对痛苦的掌控,从“改写过去”学会解决事件。
3.感受“我是活着的”
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深情,没有什么昨是今非的奇遇——这才是生活的日常。
创伤性的经历则不同——戏剧的冲突场景、锥心的伤害与原谅、张狂的交战与欢好——这些“不平静”的波折和剧烈的情绪起伏,将存在感、生活的意义锚定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我的故事被重新诠释,情感需求的标准也被重新确立。
当人再回到本来的生活,那“平静的绝望”夹带的空虚、不安感也被彻底放大——创伤的记忆,与此刻寡淡、无聊、乏味的生活相比,充满了诱惑——只有强迫着自己回到重复的情境,那些熟悉的痛感,才会让自己真切感到“我是活着的”。
4.疗愈之旅
1.情境。
不同情境,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知道原生家庭是一个情境,但是我们日常所处的绝不止一个情境,比如说学校情境,工作情境、人与人交往的情境、新生家庭的情境、线上学习的情境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里切换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模式和情感,也意味着我们有很多机会观察,学习别人是如何处理与经营人际关系的。
这就是我们需要换个场景,而不是对原生家庭耿耿于怀,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运,选择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的大小。
2.弹性。
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弹性,能够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的压力及变化。正因心理弹性的存在,有时我们以为自己受到的伤害,可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严重,那么,恢复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困难。
3.寻求专业的帮助
改变的本质,就是制造新经验,用新的经验去替代旧的经验。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来自我们童年和父母相处的经验,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旧的经验,这种旧经验又会影响我们与伴侣的相处模式,让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原生家庭的重复。
所以,超越原生家庭的关键,就在于在互动中制造我们自己的新经验。
心理问题,在关系中产生;在关系中呈现;在关系中疗愈。童年关系的问题,可以在当事人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中呈现出来。这一点很重要,自我分析不能替代被他人分析。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在自我分析时,如果你没有新经验进来,那就相当于自己和自己玩,这样就有可能一下子自己的某一个部分占上风,一下子自己的另外一个部分占上风,都不过是自己的某一个部分占上风而已。如果你找另外一个人分析的话,真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你会从这个人身上获得一种新的经验,它会成为你的人格的新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