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师:文如其人,读完孟子的这篇文章,孟子和列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列子关注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讲政治。孟子想的都是政治,国家大事。
生:孟子在表达观点和精神,列子就是讲故事。
生:我觉得列子更能看透人心,从生活小事看人,能看到事情的本质。孟子给我的感觉很远,很玄乎,感觉这些话不是讲给老百姓,而是讲给王(统治者)听的。
生:列子让我们自己体会,孟子有一种控制欲,直接讲道理。
生:列子和孟子都讲人性。
生:孟子和列子说话风格不一样,孟子先说观点,再围绕观点,证明自己是对的。列子讲故事,引发我们的思考。
师:如果孟子是在发表观点,那我们来理一理,他发表了哪些观点?你是不是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师:首先,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说人都有同情怜悯别人的心,你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现在社会有太多碰瓷的,不敢帮助别人哦。
生:不同意,现在大家都觉得别人的事关我什么事,不打扰我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社会很冷漠的。
生:不同意,老师你看外面的共享单车,有那么多人故意破坏。
生:不同意,我从我弟弟身上看到与生俱来的的恶。
生:不同意,就像龙应台写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大家都受环境影响,没有善良。
生:不同意,我在商场看到过一个小孩走丢了在哭,很多人看他一眼但是都不管就走了。
生:我觉得善和恶应该有一个标准,不然怎么判断善恶?
生:我觉得没有标准,每个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小天使和小恶魔。
生:同意,我觉得人有冷漠的时候,也有关心人的时候。
(除了一个女生,其他所有人都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
师:我们来看孟子的第二个观点:“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统治者有怜悯他人之心,就有了怜恤人的政治。你们都不同意孟子前一个观点,孟子的这个观点似乎也不成立了。
生:我觉得孟子描述的是乌托邦。
师:我知道你正在看《饥饿游戏》。
生:对,那个是反乌托邦的。
师:如果我们不能依靠王的善良,那我们怎么约束王呢?
生:我们靠权威,靠一个比王更高的权威。
生:我们靠抗议,不交粮食。
生: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打仗的时候赢了的一方就是正义,输了的一方就是邪恶的?
师:刚才你说善恶没有标准那我告诉你,赢了的人就是正义,这就是赢了的人的标准。打个比方,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如果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标准,那么老师是权威的,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之间的较量,你永远是输家。所以,不能以老师作为标准,应该有一个更高的标准,这样对你才公平,我们之间才能平等的对话。至于什么是真正的标准,这个问题你要去思考,去追寻。
生:谢谢你,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