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开年第一周“逻辑思维”带给我的“惊吓”

罗振宇,又称“罗胖”,这个神一般的男人。很多人说他开创了知识付费的先河,但在网上也有很多人骂罗胖,无非是买了课程没有想象中作用大,学的知识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用上,还有批判零碎知识学习等。

我倒是认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如果你想付点钱,不去动脑筋,就像把知识塞进脑海里,那你真的是想多了。如果真的想学知识,一定要付出同等的汗水来换取,课程只是让你节约走弯路的时间而已。

来源网络

开年第一周,罗胖的“逻辑思维”以“知识是怎么来的?”为开题,聊了聊科学哲学的进程及各位大神的故事,这个跌宕起伏又找不出毛病的故事讲得精彩!

打破了我的某些固有想法,乍看下还是有些惊悚的。细细思索,却发现里面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缓过神来,惊吓秒变惊喜!

一、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

在科学出现之前(前科学时代),人类的知识来源仅限于代代相传的传统和神的启示

直到伽利略的出现!

说起伽利略,大家最熟知的就是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那你知道他为什么同时被称之为科学之父吗?

伽利略的伟大,源自他开创了新的知识来源,那就是实验和观测

通过实验和观测,来获得新知识。在现今看到稀松平常的观念,在当时可是颠覆性的。科学就是通过这种石破天惊的观念剧变而产生的。

二、科学哲学发展的进程

1、“逻辑实证主义”

顾名思义,就是“逻辑+实证”,将观测实验得到的证据,以严谨的逻辑组织起来。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BUG:多少次的观测和实验才能归纳出结论?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火鸡”悖论,以讽刺归纳方法的局限。

我的思考:

有限次数的观察怎能得出普遍结论?观察的再仔细,千辛万苦找到的规律,也不能完全正确的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下一秒的证据会不会颠覆上一秒的认知!

想到各种前人总结的写作经验、学习方法等,总结的再好,也不能完全使用所有场景啊,有点惆怅,没有万能的方法论,还是要靠自己探索最适合自己的。

2、波普尔的证伪理论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漏洞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日食实验,使得奥地利的波普尔发现了新大陆:可证实性并不是科学的真正特征,科学的真正特征是可证伪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只是暂时未被推翻而已。

绝对真理从此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有待被推翻的猜想。

BUG:证伪理论确实是个好方法,若能找到反例则能推翻原有的科学理论。但存在一个大BUG,证据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就算看到同样的东西,大家头脑里产生的认知千差万别。

观察实际上是一个高度主观的过程。到底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头脑中有什么样的理论。

在科学哲学历史上,这个理论被称之为叫“理论渗透观察”。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给罗胖的启示是——我们的求知方式:答案不重要,提出好问题才重要。

我的思考:是呀,任何答案都有可能是错的,还那么在意干甚?而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有问题说明必定是有与原有的认知相冲突想不通的地方,是突破进阶的信号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真理不复存在,实践要继续吗?必须的呀,不实践如何证伪呢?无论学习还是研究,学会提出问题,然后用实践检验!

3、库恩的范式理论

美国人托马斯·库恩

美国人库恩通过研究物理学史,惊讶的发现科学的发展过程就像造房子,老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逐步不够用,人们总是修修补补,到实在不够用时才推倒重建;科学也是一直在老观念里小修小补,在不适用时再来一个大颠覆。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范式”,范式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和行为方式

每一次科技革命,无论是哥白尼,牛顿,还是爱因斯坦,本质上都不仅仅是具体结论上的刷新,而是一次范式转换。这里面不仅有科学的递进,还有全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变革。

如果没有范式,知识无法增进。就如隔行如何山,如果我们要进入一行,必定要加入这个行业,到这个范式里面,去学习、融入,才能有所突破。

而创新,就是旧范式里逐步出现不符合的新事实,人们对范式的怀疑积累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大颠覆。创新的机会,往往是留给旧范式里面的人。

我的思考:侧面论证了圈子的重要性,毕竟没有房子连修补都是奢望。要进入一个圈子,有了一定的基础才有可能突破。就如写作,可以先学习取标题的方法、模仿好的文章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才算入门,只有入门了才能有所突破。

另外,不要浪费时间在不同观念的人身上了,一个观念的形成,与人际关系、过往历史、利益格局、价值观念和行动方式有关,你轻易动摇不了别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我们要说服别人,讲道理可能行不通,所以要么摆出事实来,要么检视自己的范式是否需要颠覆!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论

拉卡托斯

拉卡托斯是波普尔的学生兼同事,近距离看到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和库恩的范式理论的辩论后,将两个观点综合,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他承认两套不同的知识观念系统可以并行。

“科学研究纲领”简说 :每一个研究都是在一个纲领内部进行的。同时有很多纲领并行。彼此博弈,有的在进步,有的在退化。最终,进步的会发展壮大,退步的则会逐渐衰亡。不过,也不绝对,有时候,退步的会重现生机、返老还童,进步的也可能突然转向消亡。

我的思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绝对的赢家输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看开些。所以学习要博采众长,不试试怎么知道对不对,有没有效果呢?

5、费耶阿本德的“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

费耶阿本德

奥地利人费耶阿本德也是波普尔的学生,他跳出三界外,把上述理论都推翻了。他认为在实际的科学创新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将非理性因素引入到创新活动中。

他的观点简单说就是:科学家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取得知识上的突破,连科学家自己也不知道,科学哲学家也更不知道。所以,要允许科学家自由地选择任何一种方法,不管那些观点和方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没有什么方法是完全不值得考虑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人类最擅长的就是依靠工具和方法。但是在解决真正的难题的时候,一切方法,又好像都不如那些非理性的因素,比如灵感、洞见、巧合和偶然。方法的价值很大,但是在关键时刻,突破方法限制的价值更大

我的思考:不要小瞧大脑的智慧,有灵感一定要写下来。要写出伟大的作品必然不是那些所谓的方法、公式、模板复刻出来的文章,写出心声最重要,表达真情实感比文笔重要。

学习各种课程等,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不消化那都是别人的,只有融入自己的特色才行。

总结

看完是不是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们来捋一捋。

科学哲学”的思维导图送你,希望也能吓到你!

1、逻辑实证主义核心观念“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禁想起电视里每次坏人被抓到都是一句“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句话都将作为呈堂证供”。破案也许可行,但作为科学研究,还是存在一个大漏洞:有限的实证无法归纳出普遍结论,“火鸡”悖论完美的诠释了这点。

2、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提出科学的真正特征是可证伪性,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只是暂时未被推翻而已。所以以前的认知都是错的?也不全是,我想这个理论给我的启示是要以批判的视角看世界,你所认为的不全是对的。罗胖给我们的启示“答案不重要,提出问题才重要”也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波普尔太过偏激,他甚至认为批判是知识进步的唯一方式,也就出现了漏洞,毕竟证据是非常主观的事情,“理论渗透观察”是证伪的难点。

3、库恩的范式理论,指出没有范式,知识无法增进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在一个学习参考原有的框架,毕竟所有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吗?小白的学习还是从进入范式开始吧。毕竟“批判和证伪,是科学革命、范式转换的时候发生的事,和平时期就要就要踏踏实实地从事点滴零碎的建设工作。”我也非常认同这一点,你看最了解你的也许是你的对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论将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和库恩的范式理论综合,承认两套不同的知识观念系统可以并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界上总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存在,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秉持“我可以不认同你的观点,但也坚决捍卫你表达的权利”看待世界。

5、费耶阿本德的“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指出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在实际的科学创新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就像小时候看电视,直接判断主角是好人,反派是坏人。其实若去深入分析,你能这么轻易的得出结论么?也许主角是白莲花,反派事出有因?

科学哲学发展的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不断逼得自己去逼近现实,不断去符合现实真实情况的过程。

科学哲学的演化方向是在还原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元性。

不管是科学发展还是价值观、世界观,我们的思考都是由易到难。人性的复杂,让我们从最简单的好恶、善恶发展到深刻的理解分析。为了活的明白,我们需要有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包容思维以及直觉思维,但也不要过分纠结,保持内心的充盈就好。

罗胖说:所谓的学习,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对世界进行抽象,而是完成对这个世界的还原。

你认同吗?


欢迎到“小白学习园地”,与你一起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