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很薄的一本美学入门书,其中对于美学的基础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对我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美学训练的人来说,读此书是极恰当的。而我从中所得到的许多关于美学的知识不光对于训练我的摄影思维极有帮助,而且对于丰富我的人生体验,完善我的价值观也很有指导意义。
所以我将读此书时产生的一部分杂乱的感想整理出来,作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标记、一点微光。如果有别人能够机缘巧合之下读到,那就相当于我的分享吧。
一、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人在看待事物时一般会有三种态度:科学的态度,实用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这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便构成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人在看待事物时最普遍的便是实用的态度。比如你买了一样东西,人最容易问:“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但是人对事物若追求完全的实用,那便是比较功利的,不完整的。一个人若没有了对于科学的真和对于艺术的美的追求,那他的心灵便容易变得衰老而干瘪。真善美于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不是说一个艺术家就是高级的,也不是说一个工人就是低级的。这三者对于人的关键在于相互配合的完整性,人要长的健康,要吃米饭面条,但也要吃蔬菜水果啊。
二、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谈美》中提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其实这说的也就是距离产生美。距离太近,便极易引起事物与我们自身的厉害牵绊。比如雪山远望是圣洁而雄伟的,而若我们置身其中,便只能感觉到彻骨的寒冷了,哪还有心思去细细欣赏。但是,世界上事物的两面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看待事物如果一味去追求美而避开美的另一面,便如同在明星片上看风景,有什么意思呢?这提醒我在看人看物时应当注意两点:一是在欣赏事物美的一面时,随时做好接受其另一面;二是在看待平常的甚至不美的事物时,注意去寻找其美的一面。
我们去旅游往往去的是陌生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在自己的环境中呆腻了,有了太多的牵绊,便无视它的美了。但是,相比我们去陌生的地方寻找新的刺激和美,不如我们将身边的利害看的淡一点,去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样你会发现,不用走出去,其实我们周围依然有许多事物、许多人都是很有意思的。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其实美无处不在。
这个道理,是我在玩起摄影之后才慢慢懂得的。但是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心境,若急躁而抱怨,那看什么都是满满的恶意。心平气和,才会有闲情去欣赏啊。
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朱光潜先生认为小孩子的游戏中含有极强的创造性,而这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必需的,所以一般艺术家都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我所想的是,小孩子的其中一项品质便是单纯,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把这项品质丢失了,甚至有人是刻意丢弃了。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大人,还是应该有一点赤子之心的。
社会所能教给我们的,无外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这点事。许多人还以此卖弄,以显示自己的社交技巧之高。其实这点东西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学会的,只不过有的人从内心来讲不愿意这样去做罢了。平心而论,如果我要交一个知心的朋友,我肯定更愿意去找那种有点单纯的人,而不是一个社交技巧非常高的人。社交这种事情也许有时要讲技巧,但是最终吸引别人的还是我们自身的人格魅力。
我们常评价一个人成熟,其实一个成熟的人,恰恰是一个保持着单纯这点自留地的人。真正的成熟,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见人说人话,见鬼也说人话。就像冯小刚的一次新年聚会上,许多人醉醺醺的起哄让一个年轻演员跳舞,只有陈道明义正言辞的帮助这个演员拒绝,不从众,不起哄,有理有据有节,不卑不亢,这才是所谓的成熟吧。
四、最深的契合在于因为懂得而欣赏
朱光潜先生认为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也是对于艺术作品的一种再创造,是对艺术作品生命的延续。“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诗有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也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的情绪需要表达,但却不是时时刻刻表达的很到位的,甚至有时还会剑走偏锋。而此时,一个好的“读者”,不光可以使我们孤独的灵魂有一个可以安放之地,也可以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出我们自身的不完美,从而促使我们作出一些改变。有时候很有意思,我们会受自身各种情绪的支配,所以真正懂我们的,可能不是我们自己。所以,最深的契合在于因为懂得而欣赏,这份灵魂相依,使人心平气和,使人安然自在。
五、创造与模仿
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艺术活动中模仿是创造的基础,而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是对于技巧的模仿。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筋肉活动成了习惯以后就非常纯熟,可以从心所欲,意到笔随;但是在最初养成这种习惯时,好比小孩子学走路,大人初学游水,都要跌几跤或是喝几次水,才可以学会。”“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其实这种观点引申到学习活动中同样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现在都常提倡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这些本没有错的,但是若过分强调宽松,那便是放纵了。学习是一件很专业化的事情,有许多的技巧需要我们去训练“筋肉活动”才能获得。而若不掌握最基本的专业技巧,那又谈何去继续学习,去达到创造的境界呢?看到别人写文章和自己动手去写出来是两回事,看到别人解方程和自己去解出来也是两回事,这其中,缺的就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化的训练过程。而这种训练过程,其实是需要强迫性的。因为一般而言,这种专业化的训练过程都是不怎么美妙的,甚至充满了重复性工作的枯燥无味,若要靠学生的自律去进行,则学生本身就要有强大的内驱力。惰性是人的天性,能做到如此的,大人都没有几个,更何况学生呢。所以经常有人感叹“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仔细想想,深以为是。
当然我在此说的是适当的强迫性的学习,而不是专制的极端压制。任何的思想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凡事便讲一个适度的原则,若一味去走极端,那再好的事情也会变成坏事的。
如果还有人要问:“我学习解方程或者写文章有什么用呢?买菜又用不到。”这个问题详见此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也就不再赘述了。
六、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虽然很苦,但是也真的很有意思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摆脱。”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没有自己的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生活中往往有一些“别人主义”者,或者孩子是别人家的优秀,或者老婆是别人家的贤惠,或者丈夫是别人家的优秀等等,这就是丧失了自己的生活主见,成为了为别人而活的人。其实扪心自问,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一味纠结于别人的生活光环或者别人的评价,也就难活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更别说活出艺术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的,里面有许多有趣的事物。行旅途中,不光前后有高山峡谷,左右更是重峦叠嶂,略无阙处,头顶有鹰击长空,脚下有鱼翔浅底,每一面,都是极丰富多彩的,每一面,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欣赏。
人生毕竟不是马拉松,没有必要非得争个一二三啊。有人生在帝王家,但皇宫未必胜囚笼,所以生活之妙,存乎一心。
朱光潜先生将阿尔卑斯山谷的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作为《谈美》的结语,那我也腆着脸借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