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类报刊杂志充斥着书店图书馆,连马路边上也到处是书报亭。
有一种刊物叫巜故事会》,风靡一时。因为销量好,就又冒出了巜故事汇》。喜欢读故事该是人们的一大喜好吧!所以有一大排的读者。后来刊物种类越来越多,什么《青年文摘》《读者文摘》《读者》《格调》……于是就有了层次比较,一度有读《读者》的看不起看《故事汇》的,读《格调》的瞧不上看《读者》的说法。各类杂志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越看越迷茫。我的青春时光就是在这些杂乱无序的滥读中流掉了,剩下一堆乱麻。斗斗转转像走在迷宫里。曾经后悔没有找到自己的导师,没有像一些人一样,有系统地专门去读一个人的作品,没能读懂哪怕只是一本经典,没能看到明亮的远方。
现在想来,也许是各人的造化使然。求学时,我的一个室友就很少看杂志类书。有一天中午,周末。我们正在休息,忽然听到有杯子摔到地上的声音,接着就是他的骂叫,并气红了脸摔门而出。我探身看时,地上是一个搪瓷杯,桌子上是一本打开的书,书名《红与黑》。后来知道,他是被书中的某个主人给惹恼了。多年以后,在济南见到他时,聊起来依然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是性情中人,刚毕业那年,为了招待我,一顿饭耗掉了当月的工资。后来他迷上了明清家俱并且走得很深。他是有目标指引的人。
有一次,我也曾试着读那本《红与黑》,看看它到底有多大的魔力,可是连一页都读不下来。超过三个人的故事,都让我脑袋大,何况又是长长的一串一串的名字!好在也读了一点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沾了一点儿书香。能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不很长的小说那纯粹是猎奇,为了其中的某个章节。读懂了多少可想而知。
现在知道应该读点哪类书了,可是各种各类的新闻铺天盖地的砸下来,纷纷扰扰。终日在新闻碎片里浮沉,就像过去看的《故事会》,故事很多,过眼就忘。原来《故事会》一直也末曾消亡,只是又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而且越来越娱乐罢了。
同样是讲故事,有人讲的适合茶余饭后;有人讲得就令人振聋发聩,欲罢不能,这样的故事非得静心读不可得。于是,我有了一个发现,原来我一直蜗居在一个圈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