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盘点(下):独僻蹊径

业绩和能力,是人才盘点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不见得所有企业都做过人才盘点,但所有的企业应该都做过员工的业绩盘点。无论是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还是岗位竞聘,总得把员工的业绩成果晒出来一决高下。业绩盘点有哪些雷区?为什么会被吐槽?我做了一些梳理。


能力盘点与业绩盘点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做过一个简单的假设,即员工的业绩跟他的能力素质有关,也与所处的管理环境有关,而其他不可控因素暂不考虑。

能力盘点适用于大多数管理场景,特别是外部招聘、内部调动或晋升。这几种情况下,人员的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团队氛围等一般都会有重大变化,所以必须刨根问底,把新岗位的要求与人员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打开分析。虽然我们讨论过,当前主流的能力盘点方法,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人才标准越来越多样化、模糊化的问题,但不影响它仍然是当前最可行的方法。功能强、适用广,不足是实施周期长、成本高。

业绩盘点是能力盘点的前提,是建模过程中选取绩效组与对比组的依据。单独的业绩盘点也可以实现部分人才盘点的功能,比如在员工岗位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与业绩相关的因素没有变化,那员工的未来表现将与历史表现保持一致。业绩突出的员工,很大概率在将来也能业绩突出。显然,和能力盘点相比,我们没有去研究员工的能力素质与管理环境是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业绩盘点的功能和适用性有限,但胜在周期短、成本低。这对许多初次实施人才盘点的企业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业绩盘点的五大雷区

业绩盘点不像货物盘点,无法用成本价格或者销售价格等货币单位来衡量。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对处于不完全市场的行业或企业,更是如此。比如人才流动不充分、艰苦偏远地区的油田企业,工资不仅是员工业绩贡献的回报,还包括了对艰苦环境的补偿。即使是对于业绩最好量化的销售人员或者产品计件工人,销售收入、产量可以精确到人,但管理费用如何分摊?资产折旧如何计提?都是麻烦事,而且这样的岗位也只是少数。据我观察,业绩盘点经常会遇到五个雷区。

No1.凭感觉

既然不好量化,干脆不设标准,平时不管不顾,事到跟前了再一事一议。等到要提拔晋升了,临时来评定候选人的业绩贡献。这样做,容易产生近因效应,容易导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容易滋生徇私舞弊行为,容易因为意见认识不一致而争吵不休。

No2. 掐人选

意识到缺少客观标准造成的上述问题后,为了减少人选数量,笼统地设置一个工作年限要求。比如,招聘小车司机时,要求驾龄五年以上。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没有想过,有的人驾龄只有两年,但是开了两年出租车,有的人驾龄十年,但是拿到驾照后从来没碰过方向盘。一个两年,一个十年,谁更合适?要我说,没有质量要求的数量标准,就是耍流氓。

No3. 掐时间

有种说法,当前知识每五年更新一次,很多技术没过几年就被淘汰了,所以,要求业绩是最近几年的,无可厚非。但是,规定的这个年限是否科学呢?能覆盖业绩产出的正常周期吗?如果你规定只看近三年,那作为一名基础研究工作者,我四年前取得的国家级重大成果就不算了吗?如果你把条件放宽,规定近十年内都可以算,那又怎样防止有的人躺在功劳薄上,以功臣自居,扼杀组织活力呢?

No4. 掐项目

为了照顾到标准的覆盖面更广,提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比如,要么论文3篇,要么专利3个,要么奖励3项,要么产品3种。有一个人,只有3篇论文,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正好符合条件。另有一个人,论文有2篇,专利有2个,奖励有2项,产品有2种,但就是一个条件也不符合。到底谁更优秀?我们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No5.凑数量

既然你说了上面这种做法不合理,那我干脆把所有项目都设置不同的分数,每个人的所有项目得分加起来,再进行比较,这样总可以了吧?我们试想一下,同样是专利或产品,难度一样吗?效益一样吗?用10个低水平的专利去干掉1个高水平的专利,非常不合理。在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评价上,千万别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如果能力不够、用人数来凑,那永远也凑不出来一个钱学森、凑不出来一个袁隆平。

当然,我罗列的这五个坑,有的企业已经在不断改进了。但逻辑上没有变,要我说,只能算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少走了几步。


踩雷的两方面原因

客观上,缺少数据思维,为了追求所谓的操作简单,丢失了数据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重要的细节信息。其实,不同类型数据的信息量是有差别的,拿工资来打一个比方。最低级的好比工资中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把一个区别于另一个而已。高级一点的好比对收入高低的大致评价,高收入和低收入,不仅能区别,还能比高低。再高级一点的好比工资级别,不仅能比高低,还能明确差距有几级。最高层级的好比具体的工资金额,不仅能比差了多少钱,还能比较差了多少倍。如果你明明有了员工具体的工资金额,可能每个人都不同,但你偏偏要把它转化成低级的数据类型,比如把所有人的收入都归为高收入或低收入,可能方便了某些用途,但对于评价而言,这简直就是买椟还珠。现在有电脑来处理数据,不要怕麻烦。

主观上,习惯了拍脑袋、一刀切,反正历来都是这么做的,得过且过,但求无过。人才相关工作,一定不能有这样的思想,要不然,因为这些不合理的存在,伤了人才的心,危害可远不止损坏一台打印机、浪费两包打印纸。


借助数据分析改进业绩盘点

我认为,业绩盘点一定要借助数据分析,而且是要让数据分析占主导地位。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采集数据。有些数据看上去没用,但大量数据关联起来后,往往化腐朽为神奇。采集数据时要注意结构化,合理设计字段,便于电脑识别。一定要用信息系统来采集,千万不要尝试人工填表汇总。

二是要从万千数据中准确识别数据的含金量。还是那一句话,不要拍脑袋!哪些资料重要,哪些维度的权重大,一定是基于统计分析来设计。

三是通过相关分析,构造新特征或者直接筛选特征,尽量减少业绩数据维度。我所说的业绩盘点,实际上还要结合许多与业绩无关的数据来交叉分析,作用更大。如果用一个数字就能代表业绩大小,这对分析来说是效率将会非常高。

四是要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方便分析人员进行数据探索。我们需要把各种数据进行各种组合,去分析有没有规律、判断它对管理有没有意义。举个例子,我把某个单位从事某个业务的所有人的年龄、性别和代表业绩高低的数字,一共5个维度的数据放在一张图里,一眼就看出来,业绩高的员工里,25-35岁之间女性员工占到三分之二。当时,二孩政策刚刚放开,设想一下,如果来一波孕产小高峰,这个单位的这项业务会不会受到严重冲击?要不要提前做准备?如果按照以往统计个平均年龄、男女比例,是看不到这种规律的,想都不会往这方面想。

这套做法,底层比较复杂,好在都是由电脑完成。这里不详细阐述。


应用价值

人才规划方面,真实掌握各类人才流向,比如招聘了一批机械专业毕业生,结果几年的岗位流动下来,大部分都干行政去了。不盘点一把,还真以为自己储备了足够的机械专业人才。

人才激励方面,通过算法设计,一定是让各年龄段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让各年龄段的人才都能进入视野。

人岗匹配方面,我们发现有些业务岗位的人才,要么不热爱、要么不擅长,若不解决,积极性、主动性必受影响。

专家选聘方面,哪个关键领域的人才成长最快、成熟度最高,就先选聘哪方面专家,不让专业技术人才把心思花在争抢名额上,也不让成熟人才积压。

在员工体验、福利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探索。由于业绩盘点不包括对员工能力素质的盘点,因此还不能指导人才开发。我也强烈建议,业绩盘点之后,要紧跟着做能力盘点,效果会更好。


适用场景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实施上述的业绩盘点方法

一是要有大量的历史数据,好比美团外卖,要有大量有效的用户点评,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某个商品的特点。所以,这套方法对新成立的企业不适用。

二是要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一般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同事,没有接受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建议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能力建设。

我有一句名言,虽然我不是名人,但这句话具备了名言的气质,与朋友们共勉:持续学习,让我们的才华跟得上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79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17评论 0 11
  • 可爱进取,孤独成精。努力飞翔,天堂翱翔。战争美好,孤独进取。胆大飞翔,成就辉煌。努力进取,遥望,和谐家园。可爱游走...
    赵原野阅读 2,789评论 1 1
  • 在妖界我有个名头叫胡百晓,无论是何事,只要找到胡百晓即可有解决的办法。因为是只狐狸大家以讹传讹叫我“倾城百晓”,...
    猫九0110阅读 3,354评论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