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知乎刚出来的时候,圈内掀起了一股求知乎邀请码的热潮,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都希望能一睹知乎的面容。知乎之所以在刚上线就这么受追捧,多半要归功于Quora。这个由前Facebook员工创立的问答网站,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所以当中国出现类似产品时,大家自然想看看其面容了。
知乎的最开始的一批用户是互联网行内的人,其实这不奇怪,一来因为行内的人是对新产品获知渠道最快的,再者大家对新产品总是抱有很大的好奇心特别是那些做产品的人,总想看看新产品是什么样。作为知乎的用户就说说自己的使用感受和一些思考。
1、为什么上知乎?或者说知乎给自己的吸引力是什么?
两个问号其实都是一个问题。我在知乎上关注的都是一些互联网行业的问题,这跟自己的职业和兴趣有关。关注本行业内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目的:一个是学习一些关于产品方面的知识;第二个是想从知乎上了解一些互联网行业内的小道消息;第三个是看一下大家对某些产品的看法。
上知乎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在知乎上不仅满足我所说的以上三点需求,而且在知乎上还能了解一些产品圈内的一些牛人,听到各大公司的一些趣事,虽然有些消息无法验证其真假,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知乎这点还是蛮有吸引力的。上面所说的三点是我访问知乎这个网站的动力,而在此基础上还能额外的得到一些,也增加了我对这个网站的好感。
2、为什么有些信息显示在知乎上?
发现信息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自己主动去找,非常典型的就是搜索,用户想找什么信息主动的到搜索引擎上查询;第二种就是被动的接受,这方面主要的体现就是推荐服务了,网站会给我们推荐音乐、图书、电影等,国内的豆瓣一直在这条路上耕耘着;第三种就是纯粹的偶遇了,比方说当我在QQ空间、微博上偶尔看到某个视频时,会点击查看,如果真喜欢的话还会点击收藏,不过这种方式是可遇不可求。
问答网站是用户完全自己参与创造的的汇集信息的平台,在这过程中信息的筛选和创造权利都交给了信息的来源方——人,而人又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其中就包括氛围,所以说网站的氛围不同就会就会造成网站上聚合的信息不同。怎样让用户在你的产品中创造更多的信息就会成为产品努力的一个方向。
从产品形态上讲,博客是典型的信息聚合体。有些是信息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聚合,但是也有很多信息是松散、琐碎的,而这样的信息就非常适合在问答网站上展示,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问答网站将这样的信息挖掘出来了。
3、我在知乎上做什么?
如果你在知乎上关注我,会发现其实我在知乎上回答的一些问题还都是长篇大论。其实那些答案中,没有几个是自己在知乎上现写的,基本上都是摘取的自己博客上的内容。虽说现在微博很火,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感觉在博客上写东西能沉得住气,这也是我个人认为博客不会被淘汰的一个理由之一。好在自己的答案还赢得了一些人的感谢,因此也获得了不少邀请码。只是感觉现在要知乎邀请码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用户访问问答网站的最初动机都是找答案,在一个不是垂直型问答网站上,谁也没有自信说不管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能回答。而作为不是行业专家,也不是什么大人物的我,在知乎上也只是发表一下自己对某些事情的个人看法而已。
4、访问知乎的频率有多高?
我自己访问知乎的频率并不高,平均一天2—3次,在线时长20—30分钟。看起来自己在线时间挺长的,但其实我往往是挂着,打开知乎然后去干别的事,偶尔去看一下,毕竟不是所有问题自己都感兴趣,所以只会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每次上知乎基本只点击一次“更多“按钮,不喜欢那种不断下拉页面去查看信息的方式,这跟个人习惯有关。
互联网产品有自己的定位,但是究竟怎么去用这款产品,就要看用户自己了。以微博为例,我曾经看到自己的一个朋友,把微博当书签使用,当他看到一些新网站时,就会把网站链接发到自己的微博上,用这样的方式保存信息。有些人用微博是为了拓展人脉,有些人上微博则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等等。这让我想起了见或不见体:不管你怎样使用,不管你对这个产品是持什么看法,产品都摆在那,不离不弃。
只要用户使用产品的单一服务的频次很高,那么这个产品也是有存在的价值的。继续延伸,我们就会讲到产品价值与商业价值是否能达到平衡的问题,这两者的平衡就关系到产品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