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在国内,内心既兴奋又不安。之前看了一个小女生录的伦敦生活每周记录,有一期她红着眼说自己想家了,不禁让我遐想是不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有点想家呢?
最近,经前同事提醒,发现我总会对那些“老古董”很感兴趣,总是倾向于喜欢那些经典的人、事、物。从《十七岁的雨季》到“狮城舌战”,都是我才出生没几年的事情,更不要说那些年代更久远的了。我总固执地认为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才是有意义的,时间和历史会选择那些值得被留下的精华,而自然地剔除那些糟粕。
每当阅读和观影的时候,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书和电影,总会有那些被击中的瞬间,给我带来长久的感动。然而,生命中的欢愉总是瞬间,总是短暂的,有时候痛苦倒会显得十分漫长,似水流年更是人生常态,那些高光时刻总是某几个零星的片段而已。但人还就是这样的动物,为了这些瞬间愿意付出所有。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人都渴望贩卖自己来博取眼球,好像大家都急着想要留下些什么,想要被记住被了解,害怕被抛弃被孤立,于是乌合之众们总是围聚在一起厮混。相比之下,我似乎还是太高冷,既不喜欢没事显摆自己,也不喜欢那些无效社交。独自一人的时候往往会是我最自由最舒服的时候,不工作的几个月,我好像也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事情去做,几乎没有觉得无聊的时刻。
当然,我还挺享受那些和好友相聚聊天的场合的。不需要太多的人,与两三知音天南地北地聊聊,感受不同思想和精神的碰撞,此真乃人生一大幸事!朋友么,本来也不在数量,而在质量。
珍惜自己,珍惜能碰到的有缘人、有相似爱好和三观的人,过好自己的生活。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