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在一个数学化的世界里。
想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看这个国家的GDP;想了解一个篮球运动员的水平,看他的场均数据;想了解一个教授的学术水平,看他的论文发表数量。甚至在我们讨论问题时,如果你没有数据也就没有话语权,这些都是世界数学化的表现。
这种现象并不是从古到今一以贯之的,相反,这是现代化的产物之一,不过区区数百年。
把时间线拨动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时代,数学和现在大不相同。那时数学中的概念都是意指具体对象本身,是关于具体对象的概念。比如说六个苹果、六匹马,数字不能与具体对象相分离,相反还要受制于具体对象。数学也更多的表示为“数量”的概念。
到了近代,尤其是从笛卡尔开始,数学开始有了根本的变化。数学经过二次抽象甚至多次抽象,已经从具体的对象中剥离出来而成了纯粹的概念符号。而只有这些抽空了意义的符号才能导致像负数、虚数等这些完全由计算规则规定出的概念出现。这时的数学就不再受制于具体对象了,数学开始服务于我们主题心灵的构造,成为了概念的概念。而可以描述事物之间关系的函数性思维正是以此为基础,这也即是数学的一般化。
数学的一般化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程序,可以把那些我们不了解的还原成我们内心所熟悉的东西。比如,不同的声音被还原成了不同的声波波长;不同的颜色被还原成了不同的光波波长;供给和需求被绘制成了两条曲线。这些都是数学一般化的结果。数学的一般化让我们得到了可以量化的确定性的数据,给我们作出判断提供了一个简明的依据,并且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这也成了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源动力。
但另一方面,数学的一般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这里面隐含了一个深刻的变化。数学的一般化并不仅仅是把数学应用到其他的领域这么简单,恰恰相反,是数学构造出了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同样的一个物体,人类通过观察、触摸来获取物体的信息,而蝙蝠通过声波来获取物体的信息。人类和蝙蝠所接收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信号,这就导致了二者对同一个物体所得到的反馈也不相同。那么这二者所得到的信息哪一个才是该物体的本来面目呢?都不是。二者所认识的物体都是根据自我的感知而构建的,不同的感知导致了不同的认识,而这都是经过主观加工的产物,不再是那个物体的本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永远都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数学的一般化和上述道理相同。数学就像是人类的视觉、触觉,蝙蝠的声波一样,反映的是一个被其构造后的对象。广泛的数学化让我们和真实的世界想脱离,这也是米瑟斯这样的奥地利派经济学家们拒绝使用数学的原因。有时我们明明知道一个教授的水平很高,但论文数量不够就是不给评职称。因为数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原则,深入了我们的社会基因。这也导致了事物之间“质”的差异被抹平。数学化大行其道的领域,都是丧失了质的多样性的领域,这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数学的一般化,看起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也使我们忽视了许多其他的意义,是人类无能的另一种表现。认识到这一点,应该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书目
[1]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