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现状,是过往积累的结果;一个人的未来,是现在积累的结果。如果一个过往积累不足正在面临35岁现象的职场人,这些人的出路在哪儿呢?
积累不足,主要体现在「能力」方面。能力,是在跟现实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思考反馈从而长在身上的体感。如果现实世界的反馈跟头脑的想象之间切断了联系,这些人就会活在头脑的想象中,无法跟真实的世界建立关联,人就会越活越孤独。
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干的重复劳动是没有未来的,但就是无法离开,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原因很简单,就是害怕失去这种让自己感到安全而且十分熟悉的环境。
把毕业后头三个月学会的技能重复用了10年,更多的能力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淬炼出来,这就是很多「看似是铁饭碗所带来的副作用」。
头脑的自恋切断了跟这个精彩世界的连接,表面上觉得自己很牛,无所不能,其实他跟现实世界是脱节的。没有经历变化带来的挫折,就长不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能力不足,一旦遇到外界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裁员、降薪等突发事件,「脆弱性」就会暴露。
这时,工作了十几年的职场人,也到了差不多35岁的年纪,然后就会经历「35岁没人要的社会现象」,于是原来的安乐窝就更不敢离开了。但凡离开的,大多是不得已被迫出来的,然后就被社会无情的毒打打懵了。
拼体力,干不过年轻人,这是身体属性决定的,改不了;拼能力,这么多年只会三板斧中的一板斧,无法搭建变现闭环。如果从现在开始积累能力,面对上有老下有小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不慌是假的。
我最近听过太多类似的故事了,如果把自己的职业发展看成当下的自媒体账号,很显然这个人的账号基本上已经练废了。我这种说法真的不是夸张,当一个人没有任何价值能被社会索取的时候,在利益交换的社会规则里,谁又愿意给他机会呢?
在这种情况下,有三条路可选:
1. 认命,承认自己的失败。不认命也可以,那就是无尽的内耗;
2. 把自己的人生阅历放在识人上,找个愿意带你的大哥傍大腿,但要接受绝大部分利益归大哥;
3. 花4~5年看书、写作、动手实操项目积累能力体感,要花异于常人5~10倍的努力,并接受在短期内很可能赚不到钱的状态。
积累不足的35岁左右的职场人,据我观察,别看他们现在说什么,大部分用脚投票会选第一条路,极少部分会选第二条路,几乎没人选第三条路。但只有第三条路,才是一条能赢得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