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历史上,被称做“诗、书、画三绝”的有唐王维、宋苏轼、元赵孟頫、明唐伯虎、清郑板桥。其中唐伯虎一定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位,因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家喻户晓。
很多人都会认为,唐伯虎一定是一位生活快活、逍遥自在的文人。事实恰恰相反,唐伯虎的真实人生是一生坎坷不平的。至于上述追求过华太师府里的漂亮丫鬟秋香的,不是唐伯虎另有他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完全是由冯梦龙在《三言》中捏造出来的,当然他也是根据民间传说撰编的。
唐伯虎人生的分水岭,是“科场舞弊案”。在这个案子发生之前,他的人生可谓是顺风顺水、科场得意,在府试和乡试都是以第一名被录取的,他以解元的身份志得意满地赴京会考。正在他自以为乘风破浪正有时之际,却被牵连在了一场“科场舞弊案”中,竟然被革去功名,一生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只能屈身为吏。这对于一个吴中大才子又中过解元的唐伯虎来说,冲击实在太大了。
这场“科场舞弊案”,唐伯虎是被牵连的,是由一位同赴会考的苏州籍的考生,打点主考官取得考题,高分考中进士。随后案发,发现唐伯虎的考分也很高,一定是事先得到这位同乡的考生提供给他的考题,才会考得这样好。
“科场舞弊案”发生后,唐伯虎的人生,没有了光明的出路和希望。不仅遭受乡人的嘲笑而十分狼狈,还遇到他的妻子向他提出离婚而生活无望。这时候的境况,有他写的《无题》一首诗来说明。“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蘅。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唐伯虎是乡试第一名,称做解元,这也是他自负的资本,由于他一直自我期许很高,为人高调,又被人称做“吴中大才子”,却不知为他以后的坎坷人生埋下了伏笔。最后落得一个衣衫不整回老家住茅屋的狼狈不堪的下场。“考场舞弊案”后的心情特别复杂,身世之感跃然纸上。
唐伯虎的妻子,在他北京归来以后,因为生活无望就慢慢地疏远了他,最后走上了两人离婚的地步。这样的一个打击,可以想见使得心高气傲的唐伯虎,觉得非常的沮丧,似乎处在了一种立锥无地的悲惨境遇之中。
但是,唐伯虎之所以叫做唐伯虎,就是因为他对命运从来是不低头的,他对生活一直是充满着执着的追求。在无奈与抗争之下,他开始寄情山水,靠艺术自给自足。
“万里江山笔下生”,这和后来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考场失意后才写出这部伟大作品一样,唐伯虎也要在山水画世界,占据伟大画家的一席之地。
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唐寅画的《杏花茅屋图》,就是他在跌宕起伏的坎坷路上画的一幅代表作。这幅画,体现了唐伯虎高雅的文人情趣,也展示了他全方位深湛的艺术修养。
这幅山水是左实右虚,采用了中国山水画三远技法来进行构图。左边是高山险峻、直上云霄,这就是非常典型的高远构图法。右边最上端的远山以及江岸草木,都是用温润的淡墨涂扶,虚实结合,呈现出烟云茫茫、山水深远的景观。而右边的中端,则是由大量的留白,中间用小船、河洲渔船、风帆等这样的景物来进行点缀,造成平远的效果。
整幅画面的重点,也就是点题之处在最下端,巨石磊磊、树木苍苍,清泉在石上静静地流淌,有一座茅屋掩映在杏花丛中。石头间的小径上,有两个读书人模样的人站在桥边亲切地交谈。在画面最顶端的右侧,有唐伯虎的题诗一首:“绿水红桥夹杏花,数间茅屋是渔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中国画在宋代以前没有题跋的传统,元明以后才有。)
唐伯虎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自发地走向了职业画家的道路。就像清郑板桥一样,他也是从山东当知县,因账粮案而罢官后,回到扬州卖字、卖画的,成为“扬州八怪”之一。在这一阶段,唐伯虎也有一首诗,叫《言志》,真实地展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他原本就是一介书生,他不想去学道,也不想为僧。既不想做生意,更不想当农民。他可以将精力用于绘画,保持自己不俗的品格,不会墮落成一个没有底线的小人,去使用人间造孽钱。
他想在人生途上应有所作为,绝不仅仅是老死在笔墨丹青之间。所以当时江西南昌的宁王,重金聘请唐伯虎去王府任职时,他认为施展身手的时机到了,他毅然决然去了。可是,当宁王打算要造反的时候,他就装疯卖傻,终于骗过宁王,安全地回到了老家,他的性命也得以保全。
从江西回来之后,唐伯虎修筑了桃花庵居住。从此就只专注自己的笔墨,写诗写文、画山画水,他把胸中的万物都一一化作了笔底波澜,用来寄托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和未曾伸展的抱负。
这时候,唐伯虎画了《松溪访隐图》的山水画,成为传世的名画。这一幅画近景是一条蜿蜒的小溪,远景画出了山势的走向,中景在树林当中有一位高士缓缓前行,回头望向枯树上的一群乌鸦。题诗有:“松溪访隐君,直过桥南去。日暮携杖归,群鸦噪高树。”。
唐伯虎的晚年,不再那么地显山露水,在乎得失。他波澜翻滚的人生,逐渐安静下来,变得平和、宁静、超脱。有他的一首《言怀》诗为证。“田衣稻衲了终身,弹指流年已四旬。但愿今生只如此,无荣无辱太平人。”这和苏轼所云“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