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未完待续,就要表白#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说实话,于我而言,进入武警工程大学,差不多算得上是个意外了。
还记得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我花费了两天的时间用于考虑该上哪一所地方大学。查资料、上官网、问贴吧、打招生热线,我用尽我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去衡量每一所学校。但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也许鬼使神差,也许灵机一动,我用了大概十秒钟的时间选择了一所提前批的军校——武警工程大学。也就是这十秒钟,改变了我从那以后的人生轨迹。
填报军校志愿的随意性主要源于内心的不自信。所以,当我得到被录取消息的那一刻,我的整个人都进入了宕机状态,不敢置信。换句话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被军校录取,成为一名军人。就像之后的某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中那个同学跟我说的一样,“晨,我想过很多人去当兵,但是唯独想不到会是你。”
就这样,我来到了这所学校,正式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
灞桥
我入学时,学校的训练基地还没有建好,那时学校有两个校区,一个在灞桥,一个在未央。位于灞桥的东校区那时主要承担对指挥系学员的第一年培训任务,我的整个大一,我的兵之初,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说白了,就是要求我们听招呼、守规矩。东校区就是一个立规矩的地方。在那里,我们的训练很苦,上级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都是从地方刚刚考到军校来的年轻人,谁愿意受这个苦,谁甘心受这个累?开始的两个月,抱怨是少不了的。手机被收走统一管理,失去了网络的我们只好坐在一起聊天解闷,吐槽部队和领导是那时我们常干的事。(虽然后来我们都理解了当时领导们的做法确实有其原因,但是现在想想那段时光,还是很值得回味。)不得不说,手机被收走,离开了网络,直接使我们同学间感情快速增长。人们为了同一件事一起努力、共同患难时结成的友谊总是最深厚纯粹的。于是,在插科打诨、互相鼓励中,我们顺利的度过了最辛苦的那段日子,没有人放弃。
同学
都说“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话不假。在军校我的同学们“一起扛过枪”,又“一起同过窗”,这种感情,是格外深厚的。
军校军校,姓军属校。我们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和训练。这两件事,没人陪着一起做效率总是很低的。虽然一起入校,但是各人的学习能力各不相等,体能素质各不相同,总是有先进、后进之分的。先进带动后进是部队的一项优良传统,由于以前忽视身体训练,所以,毫无意外的,在训练上,我成了后进者。我总是记得在每次五公里跑到后面快跑不动时,后面总有人在关键时刻把我一直推向终点,即使这一过程中他自己也累的不行。同样的,在学习上,我也总是尽自己所能,主动帮助一些存在问题的同学。就在这种你帮我、我助你的环境中,我们的战友情谊也同时不断得到升华。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之间就没有矛盾。我们常常认为,发生矛盾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话说明白,如果实在说不明白,那就打一架,打完架,气消了,自然就没矛盾了。我们没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习惯,矛盾发生后,最忌讳的就是都憋在心里,憋得越久,矛盾越大,直到最后可能都不记得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矛盾,只知道“我俩有仇”这个看似是事实的无聊想法。
暑期
指挥系的军校学员是没有暑假的。上级安排我们在暑期期间或实习或强训。虽然实习是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但那是另一段故事,这里不表,我想讲讲强训的事。
当时是大二的暑期,在其他年级都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强训生活。虽然天气炎热,训练辛苦,但我们依然乐在其中。
由于没有平时那么多的学习任务,所以训练就是我们当时最主要的工作。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晚上练体能。傍晚天气凉爽,我们这一群人就开始热热闹闹的组织起了体能训练。由于没有领导在场,气氛就比较随意,在说说笑笑中训练很快就结束了。接着就是唱歌、游戏。月光下,一群大老爷们在一起玩集体游戏的场景我至今也无法忘怀。或许,这就是别样的浪漫?
八一建军节正好在暑期期间,那天,未央区的老年艺术团来慰问我们,给我们进行了一场慰问演出。老人们人老心不老,我现在还记得那个表演民族乐器合奏的老人乐队和表演变脸的大爷,真是精彩。我想,这体现的应该就是老百姓们对我们的希望和信任吧。节目过后,我的心里一时沉甸甸的。我想,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意识到肩膀上扛得是什么。
在武警工程大学,值得铭记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比起地方院校,虽然在这里会失去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但能够得到的,是金钱永远买不到的自强与自信,是军人魅力,也是过硬的本事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