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复旦数学科学学院悲剧的发生,据说是所谓的“非升即走”造成的。
“非升即走”,是目前国内高校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的,就是年轻的高校教师。
这些年轻的老师,在取得博士学位(包括博士后经历)之后,进到高校工作,一般要跟学校签一个3+3的合同,即首先签订三年合同,三年后进行中期考核,通过了则可以续签3年。
六年期满,要评上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发表若干的科研成果,如果达不到,学校就会将其解聘。
这种政策在不同的城市和大学之间,实际操作略有不同。但是,很多大牌的高校,实际上实行的是三年考核,三年考核达不到要求,就会让你卷铺盖走人。
据说,不少国内高校的三年考核通过率,在10%以下,三年就踢人的情况,广泛存在。
市场经济搞了这么多年,大家都知道,淘汰制这种竞争机制,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是,为什么国内高校的这种“非升即走”,会造成这么大的争议?
原因无他,这种竞争机制一旦陷入内卷,就会显得毫无人性。
众所周知,国内的高校一向热衷排名。排名靠前,不光面子上好看,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而且会带来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
排名的竞争,资源的抢夺,最终造成高校的内卷,教师从学历、职称到科研成果,越卷越厉害。
其结果,身有一官半职的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掌握科研资源的资深教授,自然不难应付,真正有苦无处诉的,是那些年轻的教师。
这些“青椒”一方面能够获得的资源非常有限,另外又被教学、科研以及一些行政事务榨光了时间精力,很难做出优秀的成果。
结果就是,多年的媳妇未必能够熬成婆,最后可能连手上的饭碗都保不住。
二
国内年轻的高校教师自称“青椒”,这种称谓固然是自我调侃,却也歪打正着地说明了一个现实:年轻的大学老师,菜,廉价,可以大量消耗。
但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博士毕业生太多?
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完全就是一个任凭高校挑挑拣拣的买方市场?
也不尽然!
真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博士们挤破了头,想要进到那些大城市的985、211名校。
另一方面,则是小城市的普通高校,即便给出不菲的待遇,仍然招不到合适的年轻博士。
就拿高层次人才招聘会来说,每年举办那么多场,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各大高校。可是,出现在招聘会上的招聘方,大多是来自不知名的小城市,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而来到现场应聘的博士,很多时候比招聘单位来的人还少。
一般人印象中的招聘会,都是求职者人山人海,好的工作一位难求。事实上博士层次以上的招聘会,却是狼多肉少、僧多粥少。
这种局面,你能想象?
一边是博士挤破了头,自愿承担“非升即走”的巨大压力,一边是用人高校来到了博士的身边,赔着笑脸,也乏人问津。
这种情况,你能理解?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分化现象,也是复旦悲剧背后的重要原因。
年轻博士选择进复旦这种层次的名校,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在北上广深求职,然后安家立业。在享受到各种优质资源的同时,压力之大,竞争之烈,应该都在意料之中,也应该有承受下来的勇气。
只不过,普通人逃离北上广,还能在其他中小城市找到出路和归宿。而对那些在学术上一条路走到黑的人来说,一旦失败崩溃,造成的悲剧就无可挽回。
三
对那个复旦刺杀者来说,穷途不是末路,其实还有得选。
除了在学术上逃离北上广这条出路之外,还有职场选择这样一条路。
我们知道,一切职场都有鄙视链,高校也不例外。
高校的鄙视链里,站在最顶端的,毫无疑问是管理层。但是在大多数教师的心目中,自己才处于学校鄙视链的上层。
老师见了领导,自然会低了一头,但是见到一般的行政人员,还是很有优越感的,有意无意,都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很多教师宁死也不愿意转岗去做行政,不是害怕专业丢了可惜,而是因为这个原因。
其实,在高校的各个工种里面,教师的考核压力是最大的,而行政相对要小得多。
如果学术这条路走不下去,退一步去做行政,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讲真,真正一辈子需要拼专业的工作,其实是极少的,大部分拼的,都是综合能力。
……
道路千万条,活着第一条。穷途非末路,不必走到黑。
复旦刺杀者:穷途不是末路,其实还有得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