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7仲尼篇诗解2王者礼义宽让非斗
题文诗:
然而孔门,五尺竖子,羞称五伯,是何也者?
非本政教,非致隆高,非綦文理,非服人心.
乡施方略,审知劳逸,畜积修斗,而能颠倒,
其敌者也,诈心以胜.以让饰争,依仁蹈利,
虚情假义,小人之杰,曷足称乎,大君子门.
王者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自强,
能以宽弱,战必能胜,羞与之斗,委然成文,
建礼立制,以示天下,气正风清,暴国自化.
有灾缪者,然后诛之,圣王之诛,其綦省矣,
诛不得已.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
至于成王,则以无诛.礼义之道,岂不行哉.
文王载之,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
势有天下,而不得以,匹夫老终.故善用之,
百里之国,足以独立;不善礼义,楚六千里,
为雠人役.主不务道,广有其势,其所以危。
【原文】 “然而仲尼之门<1>,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2>,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3>,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注释〕 <1>《集解》“门”下有“人”字,据《文选·陈情事表》“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注引文删。 <2>綦[qí 音齐],极。 文理:区别等级的礼议制度,参前注 <3>乡(鄉):通“向(嚮)”,趋向,追求。 佚:通“逸”。 畜:通“蓄”。修斗:加强战备。 〔译文〕“然而仲尼的门下,五尺高的童子,说起话来都以称道五霸为羞耻。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是的,因为五霸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没有达到最崇高的讲求礼义的政治境界,没有健全礼仪制度,没有使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些注重方法策略、注意使民众有劳有逸、积蓄财物、加强战备因而能颠覆打败其敌人的人,是依靠诡诈的心计来取胜的。他们是以谦让来掩饰争夺、依靠仁爱之名来追求实利的人,是小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怎么能够在伟大的孔圣人门下得到称道呢?” 【原文】“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1>,而暴国安自化矣<2>。有灾缪者<3>,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文王诛四<4>,武王诛二<5>,周公卒业<6>,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7>。故道岂不行矣哉!文王载<8>,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埶,而不得以匹夫老。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9>。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埶,是其所以危也。”
〔注释〕 <1>委[wěi 音威]然:安祥的样子。《灵枢经·通天》:“阴阳和平主人,其状委委然。” <2>安:语助词。 <3>缪[miù 音谬]:通“谬”。 <4>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朝时周部落的领袖,周武王之父,以贤明著称。 文王诛四:文王曾讨伐犬戎、密须国、耆国、讎国、崇国<见《史记·周本纪》>,本文说“诛四”,可能不包括犬戎。 <5>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他继承文王的遗志,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 武王诛二:周武王灭掉商王朝后斩纣头、杀妲己(见《史记·殷本纪》)。 <6>周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他曾辅助武王灭商,有功而受封于鲁,但他来到封地而留佐成王执政,是著名的贤臣。 业:指王业,即平定天下而称王的大业。 周公卒业:周公辅佐武王灭商后,又平定了三监的反叛,讨伐了淮夷、商奄,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7>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姓姬,名诵。武王死时,他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后来成王年长,周公旦归政于他。安:语助词。以:衍文。 <8>载:行。“载”下当有“之”字,指“道”。 <9>雠人:仇敌,此指秦国。楚怀王困死于秦,其子楚襄王又受制于秦国,因此楚以秦为仇人。
〔译文〕 “那些称王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自己极其贤能,能够去救助不贤的国君;自己极其强大,能够宽容弱国;打起仗来一定能够使对方危亡,而耻于和他们进行战斗;安详地制定了礼仪制度并把它们昭示于天下,而暴虐的国家就自然转变了;如果还有祸国殃民、谬误乖戾的,然后再去谴责惩罚他。所以圣明帝王的责罚,是极少的。周文王只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只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那礼义之道难道就不能实行了么?文王实行了礼义之道,虽然只占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但天下被他统一了;夏桀、商纣王抛弃了礼义之道,虽然实力雄厚得掌握了统治天下的权力,却不能像平民百姓那样活到老。所以善于利用礼义之道,那么百里见方的国家完全可以独自存在下去了;不善于利用礼义之道,那么就是像楚国那样有了六千里见方的国土,也还是被仇敌所役使。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掌握礼义之道而只求扩展他的势力,这就是他危亡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