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

第三章

習慣就是重複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的行為。

習慣的終極目標,就是用最少的能量與努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所有習慣都能被分解為包括提示、渴望、回應、獎賞等四步驟的回饋迴路。

四個階段缺其一,行為就不會成為習慣。去掉提示,習慣根本不會開始;去掉渴望,就沒有足夠的動機去行動;行為過於困難,就沒辦法執行;而若是獎賞未能滿足欲望,未來就沒有理由再做一次。少了前三個步驟,行為不會發生;少了第四個步驟,行為不會被重複。

行為改變四法則是一組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習慣的簡單規則:一,讓提示顯而易見;二,讓習慣有吸引力;三,讓行動輕而易舉;四,讓獎賞令人滿足。

第四章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習慣,才能改變它們。

想要做一份自己的記分卡,先列出你每日習慣的清單。透過這個簡單的練習,你會更能察覺自己的行為。

比如每天 起床 刷牙 挖鼻屎 泡牛奶 摸鼠子 刷B站

整張列完後,審視每一個行為,問問自己:「這是好習慣、壞習慣,或是不好不壞的習慣?」如果是好習慣,就在旁邊標上正號(+);如果是壞習慣,在旁邊標上負號(-);假如是不好不壞的習慣,在旁邊標上等號(=)。

「指差確認」透過開口說出自己的行為,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

第五章

行為改變的第一條法則,是「讓提示顯而易見」。

最常見的兩種提示是時間與地點。

可以運用執行意向這個策略,將新習慣與確切的時間和地點配對。

執行意向的公式是: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比如我会于晚上十一点在书桌进行阅读和每日复盘

我会在每周一早上九点收拾房间

習慣堆疊的公式是: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比如 每天刷牙后,我会泡一杯牛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