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唐代长安诗人常建登破山,入兴福寺,穿竹径听禅声,触景生情,在后禅院题壁写诗:“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诗一出,千古流芳,也捧红了常熟四大古刹之一的兴福寺。
我也常常向往诗句中的那个空灵境地。在一个深秋的午后进入兴福寺,所以没遇到在清晨入寺的唐代诗人常建,也不可能遇到唐代的诗人常建。
兴福寺是江南名刹之一,建于南齐,名字数度变迁:大慈寺,福寿寺,破山寺,兴福寺。常建喜欢“破山寺”三字,我也喜欢。“破”,动词,非形容词。因为寺前有涧水破山而下,弹琴说哀,颇有山林意境。
正因为有涧水破山而下,寺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三株枫香树如金刚守卫。山门悬挂匾额“兴福禅寺”,是己故书法家沙孟海题写,大门两边一副楹联是翁同龢所题: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山门上的歇山屋顶,虽不是磅礴大气,但一如江南古建筑那般得十分精巧,有南齐之遗风。
当走进山门后,便会觉得兴福古刹影响常熟千年,才有今日吴门水乡这精巧玲珑之美。
寺内古木参天,林荫夹道。阳光透过树枝,寺内安静,是古朴的静,是庄严的静,是四大皆空的静。
在过去的1500年间屡历兴废,饱经风雨沧桑,兴福寺自有一种淡定悠远的气质。
兴福寺依山而筑,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遗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禅堂等,还有云栖塔院、华严楼、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通幽轩等,以中轴线分东西二园,园和院依山而建有门亭廊道互通,构思精美的廊道、院墙、 石柱和竹树随处可遇,显示高超的设计和建筑水平。
在寺内,如同行走在一个移步换景的园林,随处可见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廊道互通错落有致,花草树木掩映其间。
南梁大同五年(539)在寺院扩建大修时,在大雄宝殿壁角发现一块巨石,大如石牛,石面上有突出的石纹,竟形成一个清晰的汉字。因视角不同看上去有点不同,从左面看像“兴”字。从右面看则成“福”字,兴当然视作兴盛意思,福的谐音可以听作佛。人们因此把这块石头视为祥瑞,纷纷前来争睹瑞石,而且对石头磕首烧香。本来叫做破山寺的佛寺,因此被人直接称为破山兴福寺了。
中轴线以东为寺庙东区,从南到北依次为白莲池、救虎阁、禅堂、四高僧殿、藏经楼。
方形的白莲池在东区最南,也就是天王殿东面,池中有千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池畔几株枝条遒劲的红枫树,枝条向四周伸展,姿态优美,与莲叶相映成趣。
我穿过救虎阁,行至空心潭,潭中桥作九曲,潭水空明清澈,周围黄石堆砌如峭壁,潭边空心亭飞檐凌空,亭北一株金钱松高大劲拔。空心潭北的葫芦潭中,曾产一种别处所无的无尾螺,还曾有绿毛龟,只是现在已经无处寻觅了。
潭边空心亭飞檐凌空,亭北一株金钱松高大劲拔。空心亭取自常建诗“潭影空人心”,当南宋时,亭已翼然潭上。此亭几经迁建兴废。现亭建于空心潭北侧,数不清的鱼儿在一个小潭里悠闲地嬉戏。
我从空心潭边径直走到常建题诗的米碑亭。米碑亭面阔一间,平面呈长方形,黑灰色小青瓦屋面。从碑文可知,襄阳守言如泗于乾隆三十七年中秋,请雕刻家穆大展勒石米芾所书常建诗《题破山寺》,以补兴福寺之所阙。言如泗无意之中集唐诗、宋书、清刻于一碑,人称为“三绝”碑。唐代常建诗,宋代米芾字迹,清代穆大展雕刻——三个时代的人,穿越千年时光,拥抱于一块石头,共同呈现汉语之美。
从米碑亭出来,我在空心亭前坐了一会儿,颇有点空灵的味道,正如常建说的“潭影空人心”。
中轴线以西为寺庙西区,面积比东区还大。从大雄宝殿往西,便是大片庭院称为西园。
中轴线西有华严讲堂旧址和回廊曲径通幽处。从西北弥勒洞旁上山顶日照亭,亭周老松繁茂,怪石嵯峨,兴福寺全景一览无余。
走过名为“无漏泉”的小潭,拾级向上进入一个门洞,一条曲廊,便是“曲径通幽处”。
破山寺后院,的确有一大片竹林漫上半山。沿着曲径通幽走廊漫步而行,右侧是错落的山坡,满眼的老松修竹,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曲径通幽处”,这样的意境,充满着幽朴古妙、静逸越俗之气。尤喜“幽径”一词,很细致,很婉转,很意境,仿佛你走在了上面,是走在一行隽逸小诗,走在一小段静好时光。散散漫漫,兜兜转转,一直能走出嘈杂尘世。那前路不即不离,仿佛永远有未知的美好在等着,而一切,又都在云深不知处。
从文殊殿东小道拾级北上,为云栖塔院。有砖门楼,正面题“云栖塔院”,背面题“解脱自在”。竹林深处正是兴福寺的云栖塔院,小径通往幽暗处的长眠之地——安放着数十位高僧大德的灵骨。历代高僧的二十多座小石塔,错落而立,颇为肃穆壮观。
走出兴福寺,在寺庙的东苑,一片诺大的树荫广场,摆放着上百张桌椅供人们吃茶、闲谈。本地人喜欢早上爬个山,健身下山后就在兴福寺旁的兴福面馆吃一碗面,聊聊天,打打牌,日子就是这样惬意。
我离开的时候,回首看身后的路,已经寻找不到一丝走过的痕迹。路边遥挂的店旗上,一个古典的茶字,在风中飘摇。不知是谁隔着朱帘,还在弹奏着已经老去的古调。
时光在老,我们在变。无论尘世间的你我走过多少条宛转迂回的道路,喝过多少冷暖交织的茶,无论沧海如何变成桑田,世事如何变迁,不求花落不沾衣,亦不求内心不染尘埃,只希望你我能够不忘初心,内心不生愁烦亦不生忧虑,也不沉溺于红灯绿酒,而是一片慈悲安详,纯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