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地道的晒娃族,但是我的生活圈子早已被孩子的吃喝拉撒所填满。
看过一副很形象的漫画,当了妈的很多人,包括成功晋级母亲一职的我,都在不同程度的牺牲着自己的空间。化妆时间、闺蜜聚会、生日party、结婚典礼,有我的地方一定有个娃在旁边咿咿呀呀,有娃的地方也一定在不远处就有她的亲娘……就连逛个手机某宝都要先去看看有没有秋季宝宝新款。这就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妈妈,一个为了孩子每天唠唠叨叨的女人。在我眼里,我是亲娘,貌似只有我才会读懂这个涉世未深的小家伙,她饿了饱了,她困了累了,她的一举一动在我看来离开我这个妈妈都不会被其他人一眼看透。没错,我练就了一份真功夫。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整理背包,外出游戏活动……我从来没有在其他哪件事情上看到如此高效率的自己。不得不说,是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我在不停忙碌之余,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也是因为角色的转变,我开始越来越矛盾。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长出8颗牙齿了,而我家孩子只有4颗呢?为什么别人家孩子会说很多话了,而我家孩子依然只会说一些简单的称呼呢?为什么,为什么……当然,还有怎么办。比如说孩子突然拉肚子怎么办?孩子最近爱动手打人怎么办?孩子缺钙缺铁怎么办?……我几乎从早到晚混迹于各大母婴论坛,度娘早已被我翻了个底朝天,与其说我在求知找答案,倒不如说我想找一个心理安慰,证明孩子一切的行为举动都是正常发育的必经阶段,没有必要诚惶诚恐。
真难以想象,我姥姥那一辈人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而且年龄相差无几,他们是怎样客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把孩子拉扯大的呢?
看到了吗?我用了"拉扯"一词,而不是"养育"。记得姥姥讲过,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匮乏,孩子又多,作为父母的他们往往都是既要干着体力活补贴家用,还要抽时间照看孩子,而这种"照看"就是上面所讲的"拉扯",宗旨是别饿着肚子,别冻着身子。也不乏有些实在困难的家庭为了生计只得将孩子锁在家里,留下几个窝窝头,就是一天的伙食。
现在则大有不同了,各国的教育专家提出很多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可谓是浩如烟海,多到我们作为父母已经逐渐出现选择性障碍。因为除了各家集大成的理论不同之外,市场也插了一脚在作祟,很多根本看来谬论的教育思想也成为书店和网络的"推荐图书",想想真是害人不浅呢,这不就是当代的精神鸦片吗?!孩子的成长关乎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千秋伟业,真的需要全社会的付出,而不单单是母亲的关心和教导。正确的养育,包含教养、营养和培养,一定是通过每个原生家庭,通过每个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的。
老一辈人用"窝窝头"撑起了中国的天和地,用我姥姥的话讲那就是做人别太娇气,不好。我听后经常都是呵呵一笑,想去辩驳,却看着老人家满脸确定的神情而打煞了我自己的开口讲话的全部力气,刚要张开的两扇唇一下子紧紧合上。
千禧年之后,我们迎来了大批新生儿队伍的集合,也迎来了母婴市场的走俏。用"窝窝头"拉扯孩子的方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的养料---"DHA"。
80、90后的年轻爹妈大多数都已修炼成亲子教育专家。拿我来说,不讲精通,也算涉猎极广,正在学习正面管教和早期英语启蒙课程,并且最近在为自己全新的领域"营养学"而开疆拓土。养孩子,真不仅仅是体力活,更是一项费脑细胞的无休假无大纲无重播的"三无"劳动,它一边牵扯着新生命的未来,另一边牵动着整个家族的悲欢。对于孩子,我小心翼翼,甚至杞人忧天,因为我知道如今令我们这些年轻爸妈分心的事物太多了,忙着回微信、手机不离手,聚会排成队、酒桌喝撂倒,外出机会多、转眼孩子跑,工作太繁忙、错过接送时间了……诱惑太多,压力太大,我常常要去检查一遍开水壶摆放的位置,常常要看看孩子的手心里握着什么东西,睡觉前要多次查看窗子是否关好,孩子身边有无遗落较硬的玩具……似乎只有这样,我才会感觉心安。我查资料,我与其他妈妈互相沟通交流心得,为的就是始终保持自己拥有最新鲜的血液,尽量让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举动都配得上做孩子学习的标杆。我不要因为目前"全职妈妈"的头衔而让自己脱离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需要各种"DHA"获取营养,妈妈也一样,更多的精神汲养(即精神态度)会影响一个原生家庭的走向与发展。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是不是正在吃"窝窝头"和"DHA"实际上只是物质生活不断升级的一种外在形式,人需要补充营养,更重要的是家庭也理当如此。这与家庭的贫富没有直接关系。
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篇报道,一个男孩子的父母经常因为琐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而且对待孩子的教养观就是无限制的满足其物质要求。起初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因为经常受到其他高年级孩子的欺凌而又得不到正确的帮助(他的父母警告他要打赢施暴者,否则不允许回家)便改变了他的性情,终日以打架为乐,荒废学业,到最后不能自控惹了大祸。另一个故事呢则恰恰相反,它发生在我身边。附近小卖部的老板是一对五十几岁的夫妻,过去的生活虽然贫困,但是两个人踏实肯干,和和睦睦。家里三个孩子从小都耳濡目染,积极向上,学习一直很好,高考时三人都出色的考上北京上海等名校,现在的生活也是锦上添花。
这两个小故事很鲜明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多么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当父母只懂得一味地给予并不适合孩子的"DHA"时,那效果还远远比不上"窝窝头"来的实在,甚至连"窝窝头"都比不上。
一瓶好的"DHA"应该是质量上乘的,纯度较高的,而不是价格被哄抬很高,质量却忧心忡忡。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崇拜北欧教育,当我们把眼光紧紧盯在令我们称奇的学校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教室陈设时,我们忽略了别人家的大环境,即家庭教育,真正的有爸爸有妈妈参与的教育,完整不缺位的"DHA"教育。好像别人家就没有男耕女织,就不需要男人为了应酬撇下妻子孩子,也不需要女人为了孩子一头扎进摇篮里。
再请出我姥姥。过去中国的家庭教育目标是吃上饭万万岁,别奢望看到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嬉戏或者亲子阅读的画面,那是做梦都梦不到的。一切受条件所限,终日听到的是母亲弯曲的背上弟弟妹妹哭闹的声音,看到的是父亲赶工回家后黝黑的脸,黑的似乎只能瞧出一口还算白的牙,还硬挤出一丝笑以来表达对儿女们的关爱。偶尔也会因为母亲背后谈论邻居张二狗家娶不上媳妇被严肃的父亲训斥一顿。就是这种平凡的每天能够生产出无数琐事片段的60年代,因为父母的勤勤恳恳,即使只剩下大葱就窝窝头,小日子过的也是有滋有味。
说了这么多,我有些被自己的"窝窝头和DHA"理论绕昏了头。有点怀疑是因为做了妈妈之后,脑容量变小,已经很难承载如此多的真情实感。但不管怎么写,我们都在"家"里转着,我们这一辈子心心念念的离不开一个"家"字。父亲母亲是一个家中的两扇门,孩子回家,必须先打开这扇门,而孩子手中的钥匙,则是父母亲自给孩子配带的。
我们总会给孩子立下规矩,用我们的思维去衡量他们的世界。殊不知,我们做的最多的只有陪伴,只能是陪伴。未来的路很长,需要孩子亲自去丈量。
在女儿两周岁生日那天,我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宝贝,很高兴与你相伴又一年,感谢你的成长也让妈妈再次读懂生命的真谛。未来,你会遇见这个世界的更多精彩,也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公。无论怎样,请做个积极乐观的人,坚持自己的立场,做自己世界的主人。爸爸妈妈永远是你身后的家!"。与你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