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张居正,明朝的颠覆还能向后延长七十二年吗?
最初产生这个疑问,还是在读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幽默的笔风,令人看到的不单单是有血有肉的张居正,还有他那骨子里透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执着。亦如高拱言:“以君之才,必成大器”,是的,张居正就是为匡扶社稷,立千秋不朽之功而生的。不盲目推崇英雄人物或杰出领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只是个人本着“理解一份史料,讲说一份话”的原则来探讨,张居正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怎样的一笔,当国十年的他是否延长了明朝的统治。
1.混乱的政局,衰落的明室
张居正出生的时候,明廷经过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武宗怠政、宁王叛乱诸事的折腾已经元气大伤,呈现出衰退之势。没有了永乐盛世,看不到文宣之治,更多的是廷杖和内斗,至于黎民百姓,国家安危已抛之脑后。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初涉政治,嘉靖帝是藩王之子,继位前后“大礼仪之争”已表现出相当的主见和手腕。治国初期大权在握,勤勉为政,朝野貌似一片祥和。但皇帝的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又让朝局蒙上压抑的气氛。后期,皇帝直接迷恋修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中官员也将重心灌注到写青词上迎合帝心,政治氛围萎靡不振。内阁中,阁员为权常是明争暗斗,馋毁污蔑。自嘉靖二十六年,朝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夏言、杨继盛、曾铣相继被杀,严嵩父子盗弄君权,明朝在黑暗中挣扎。低调的徐阶静待时机反扑,心存高远的张居正眼睑朝局混乱不堪,却只能在无聊的文章中消磨时光。嘉靖三十三年,郁闷的张居正以“病假”为由返回江陵老家,一休便是三年,不过对热衷于政权的他可谓是“虽身在江湖,然心在朝堂”,休假期间,他看似游山揽胜,实则关心政事,地方上百姓的流离失所、宗藩乱政、地主的土地兼并、苛捐杂税以及北方的鞑靼他都尽收眼底,同时在心中勾勒着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轮廓,他决定要重回政治漩涡,博一番天地,干大事。 三年后,张居正带着目标、抱负重返朝堂,自此再未回头。
2.清明的十年,明室的余晖
回到朝堂,政局一切如旧,严嵩当权,徐阶沉默,张居正只好一边写文章,一边勾绘治国蓝图。任朝中如何争斗,他总是静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张居正明白“胜者为王”,更清楚“剩者为王”,笑到最后的才能掌权,才能一展宏图。等待的同时他的职位不断提升,在朝中地位、名望随之增加。随着高拱、徐阶的去位,张居正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当朝首辅,也是明朝最有权威、最优秀的内阁首辅,自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成为他事业的顶峰。他开始担负国家重任,整顿朝纲,扭转颓势局面,终结内阁争斗的乱象,巩固国防。于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万历初年推广开来。(1)吏治上推行考成法: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类似于今日的Kpi。即要求各部门准备三本账簿,一本是底稿,记录工作流程和内容;一本交到六科,做完一件,注销一件 ;还有一本给到内阁复核。若三本账簿有出入或不合格,将找相应人员问责。考成法简单方便,“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如此月月考、年年考,大大提升了官员办事效率,改变了懒政、怠政的现象。(2)一条鞭法:就是将过去的田赋、徭役、杂税汇总为一条,统一收取货币而非实物,将事情由繁入简,既方便征收,同时减轻负担,外加考成法的监督,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史载“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此外张居正立请皇室节流,停止筵宴,与民休息。裁撤冗官冗员,减少财政支出,国库较隆庆年间大幅增加。(3)国防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北方,与俺答互市,重视辽东稳定此外,在整顿驿递、兴修水利、职官任免上,张居正也做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其当国十年间,政局稳定了许多,清明了许多,财政增加,国防安定,百姓负担减轻,隆庆以来的积弱之势得以改善,世人似乎看到明朝再兴的希望。
3.历史的选择,明室的倒塌
窃以为张居正改革是继商鞅变法后最成功的一次,假使万历帝延续其政策,大明再兴不是没有可能。回看当年孝公去世,商鞅惨遭车裂,但商君之法得以延续,终于秦国强大,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而张居正改革,诸项举措却因他的去世导致“人亡政息”,改革心血付诸东流。其当权十年,与嘉靖、隆庆时局比清明了许多,阁中内斗消停、办公效率提升,百姓负担减轻,明王朝这架国家机器延正轨运行,如此种种,确为张居正之功。身后不久,改革措施被一一取消,万历帝独揽大权,然其疏于朝政,“国本之争”消耗着明朝精力,转好的局势再陷混乱,商税、矿税、杂税不断提升,百姓怨声载道,埋下帝国覆灭的种子。到天启、崇祯时期,内有魏忠贤阉党乱政、东林党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大明终于不堪重负于崇祯十七年推出历史舞台。
自隆庆六年张居正为首辅起到崇祯十七年止,前后七十二年,其中张居正改革不仅是明帝国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明中后期最后的曙光。他强有力的推进了明朝政治经济的好转,但身后不久,国家再回黑暗。他的举措、贡献延长了明朝的统治,却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从唯物史观看,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和进程从来不以某位杰出领袖或英雄人物而改变,只有人民大众才是历史进程的决定者,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