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回忆,它往往布满荆棘。
2006-2018年,12年时间,导演张同道用镜头记录了几个孩子从幼儿园到17岁的经历。
那是2006年的夏天,张同道让4岁的儿子去洗手,孩子说烫,他顺口说不烫。
儿子非常严肃地回答他,“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烫。”
这段话深刻触动了张同道,也最终促成了纪录片《零零后》的诞生。
2019年,电影版上映,两个零零后的故事,被搬上了荧幕。
或许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1
小孩子的世界
不比成年人问题更少
这是两个童年时期都不太“合群”的孩子。
男孩池亦洋最爱做的事,就是不守规矩。
同龄人中,他又高又壮,别的小孩打不过他。
他经常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叫进办公室。
小朋友哭着说:“池亦洋讨厌。”
池亦洋就咬牙说:“再说讨厌我掐死你!”
他还会打体育老师,只因为老师告诉他足球不能用手碰。
在他的带动下,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开始对着老师喊。
这就是池亦洋,幼儿园里面的破坏王。
家长们聚集到了一起,要求幼儿园把他开除。
他,或许是第一次遭遇了童年的“重大危机”。
老师在十几个家长面前力挽狂澜,关了池亦洋的禁闭,这件事才算过去。
但有时候,池亦洋也是个“好领导”,他会让小朋友们排好队,一起敬礼唱国歌。
那个时候的他又自信,又友好。
纪录片的另一个主角柔柔,却完全不喜欢和同学打打闹闹。
她从小就生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中。
柔柔不愿顺从其他孩子。
被其他同学孤立,躲到小柜子里,她仍然在想象度过这段经历之后的美好。
她会一个人站在山坡上作诗,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光。
从幼儿园开始,柔柔就一直被欺负。
镜头记录的是她大哭的脸:“我没有骗人。”
镜头外的小朋友回答:“你骗人了。”
周围的小朋友不肯给柔柔作证,反而说是因为柔柔主动惹了别人才被欺负的。
老师开会时,柔柔被集体排斥的原因找到了:因为所有小朋友里面,只有她不肯听从“孩子王”的指挥,从而被所有人排斥。
被群体排斥,这是尚在幼儿园年级的柔柔就要面对的问题。
长大后,我们常回忆童年简单,但在那个当下,我们经历的问题却并不简单。
每一代人,每个年纪的人,似乎都被时刻出现的棘手问题打到措手不及。
2
选择的代价
从小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导演张同道起初只想拍好幼儿园,但当之前纪录的孩子都步入小学后,他还是好奇地再次拿起镜头。
没想到,却遭受了巨大打击。
“孩子王”池亦洋的脸上,骄傲被愁眉苦脸取代。
经常做不完作业,天天挨批。
在老师面前再也不趾高气昂,只是低下头不敢说话。
当评价标准只剩成绩时,池亦洋显然一时没办法接受。
柔柔也遭遇了成长的噩梦——数学。
她是个在艺术方面极有天赋的孩子,却苦于课本上不友善的数字。
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她算的难,更不用说一百以内的平方了。
她说:“数学公式就像是森林里的毒蛇,总是和我作对。”
柔柔从来没上过公立学校,她所受的全部都是自由教育。
最初是父母为她选的,后来等她自己有了主意,就成了自我选择。
任何选择,都是有得到,也有代价。
妈妈说:“柔柔牺牲了考试,但是保留了天性。”
3
成熟,是成长的最深刻的标志
小学的日子,压抑了池亦洋的斗志。
可骨子里,他依旧是那个不服气的“小霸王”。
遇到橄榄球开始,之前的池亦洋又回来了。
池亦洋选择大学时什么都没考虑,唯独考虑学校的橄榄球队。
他想要接收系统化的训练,橄榄球盛行的美国就成了他的目标。
可惜,那所Dream School (梦想学校)拒绝了他,原因是他“不够好”。
池亦洋还没放弃,发了邮件给招生主管,问“我哪里不够好?”
他在邮件中写,我一直在提高自己,我也在努力学习,让我的成绩变得更好。
招生主管只回了他一句话:“我们这个学校是为优秀的学生准备的。”
提起这句话,池亦洋还是有些哽咽,说完就沉默了。
“这条路不好走,布满荆棘的那种。”
他后来说,“我玩橄榄球之前其实挺没有目标的,也不知道以后想干什么。橄榄球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当他作为青年国家队的一员赢得胜利后,导演张同道感慨:
“这个孩子身上那颗燃烧的心始终没有熄灭,他只是在某一段时间丧失了光芒。”
高中,柔柔去美国读了书。
她喜欢跳舞,所以入学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体育社团转了一遍。
她一个接一个地面试社团,想要加入其中任何一个。
可是被告知:“留学生第一年,只要不是美籍,你就不能玩运动。”
“我不觉得我身材比其他美国女孩差。”
然而她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矩。
在学校的学生手册里,中国籍的柔柔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一页。
全学校,只有她一个中国人有,这足以证明她的优秀。
全校最高荣誉的领奖台,她上了五次。
但柔柔却说:“我不是一个单纯的、快乐的、家庭美满的孩子。”
所有读中学的留学生,如果没有住在自己或亲戚家里,就必须找寄宿家庭借住。
可寄宿,让柔柔吃了不少苦头。
“我的物质并不缺乏,但我想要被爱,我希望被夸赞……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学习,这个家庭都决定不再收养我了。“
接连被3个家庭抛弃,给了柔柔很大伤害。
一次返校日派对,柔柔想装扮成奥黛丽赫本。
寄宿爸爸冷嘲热讽:“我看你一点都不像奥黛丽赫本。”
柔柔说:“很多人都装扮成奥黛丽赫本,他们其实也都不像。”
寄宿爸爸打断她:“你即使整容了都不像!”
复述完这一段,柔柔在镜头面前落了泪。
她和自己爸爸妈妈哭诉,妈妈只是回答:“你可以选择回来,也可以选择留下。既然是自己做的选择,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哭呢?”
人际关系问题,从幼儿园延续到了柔柔的高中阶段。
但选择的变化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小时被孤立就躲在柜子里的柔柔,开始反省自己,主动去社交。
在第4个寄宿家庭里,柔柔和他们亲如一家。
高中毕业,柔柔拿到了10个大学的offer。
她最终选择了教育学,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暑假里,她回国重返那所幼儿园,遇到一个跟自己很像的小孩子。
看到这个孩子,她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童年:
“我有反思,如果大家都说你自私,那你可能需要去改变。”
池亦洋和柔柔是被挑选出来的、两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他们的经历和任何人都不一样,但他们的成长和我们每个人又都一样。
我们会有解不完的难题,理不通的选择;我们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时而大笑,总是失望;斗志昂扬过,也低头沮丧过……
如今回望过去,80、90后或许也会在00后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一代又一代的人,带着自己的成长符号。
但终归,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不需要恐慌,不需要惧怕,因为你,和所有人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