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要选修第二外语,自己选了日语,是不是因为那时比较迷恋日剧,整整学了两学期的日语。
毕业工作在南大,有学习便利资源,当时挺迷恋浪漫的法国,又迷上了韩剧,学了一年的法语和韩语。
读研期间怀孕了,给宝贝们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德国的各种都迷恋,又学了两学期德语。
加上从初中开始学习的英语,零零散散有18年,从新概念英语,到托福,GRE,中高级口译,甚至还啃过牛津英汉词典,小班化口语一对一学习。
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还没有微信,还没有公众号,APP等。那时只有书本,磁带,mp3音频等。
2.
学了这么久,学的这么杂,有什么用吗,细细数来也就毕业时需要的六级证书,查阅各种专业英文文献写完了一篇论文,口译考试的笔试证(口试没过)…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用到它们,现在已经几乎没印象了,好可怕,时间就是这么被消磨掉了。
3.
反思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我觉得没有学好有以下几个"坑"
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学完以后有什么用,有点随心所欲,随大流。
没有很好的学习应用场景,学而不用,当初咋就没找个笔友或口语练习伙伴。
学的太多,没有精深转移一门,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
4.
现在突然开始要双语学习,连我都震惊了,可能现在的目标明确了,有更便捷的学习通道,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读了这么多书,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会底层逻辑,也就是学习源知识,学经典,看难书。
经典理论与最新的理念也是不错的主题阅读组合,可若想最短时间内读到最新的著作,你可能得看原著(英文版,日文版)。
有时我们需要与时间赛跑,有些著作若通过一层一层的通道传入国内,可能知识会out了。
有时大师,大咖,牛人们为什么讲的道理,你觉得好新鲜,好有道理,因为他们与我们之间有个信息不对称。比如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里面很多理念都从没听说过,原来古典老师有个团队全是博士生(每天查阅国际最新文献,提炼信息知识)。
5.
我开始双语学习,就是在体验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学累了一个 ,切换到另一个语言的世界中。
我想象着我学完以后,能够很轻松的阅读各种外文书籍,杂志,看SCI文献也不是难事。
平时看个电影,听个歌,也可以无障碍听懂,感觉应该很美妙。遇到外国友人,也可以无障碍沟通。
以后出国旅行或学习也不用发愁听不懂,看不懂啦。
顺利的通过雅思,日语等级考试。
6.
现在选择的学习资源,从阅读英文原著开始,听,说,读,写进行系统练习,平时可以听TED演讲,既学习英语,也可以增长见识。然后把家中的纸质版英文原著一个个消灭。
日语学习采用的标准教程,平时中生活中也可以学习一些好听的日语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