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教育是触摸人类的心灵
1、教育到底是什么?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以为,教育就是触摸人类的心灵。这个说法很柔软,因为教育本身是柔软的,教育不是刚硬的,教育需要摸着人心的,如果教育摸不着人心,教育就失败了。
2、教育是一个过程
教育就是人类在时间变化中寻求不变的价值的过程。
教育是人类的心灵和生灵在相互触摸的过程。
教育就是有限的人类不断地向无限求问的过程。
这三句话有一个共同的词——“过程”。从历史眼光看,教育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它永远面朝未来。
3、心灵是教育的真正的目标
人的心灵超出了人的肉身,它的丰富性、神秘性都超出了人的肉身。肉身是可以解剖的,但是心灵无法解剖。人因为有心灵而成为人。
美国作家爱默生对心灵有这样的阐释:“世界万物的根源都在人里面,真正的诗歌就是诗人的心灵,真正的船只就是造船的人。”
泰戈尔曾说:“孩子们的潜意识比他们的显意识智力更为积极……潜意识的认识能力完全与我们的生活合一。它不像一盏可以被点亮并从外部调节的灯,而像萤火虫所具有的那种通过生命过程放出的光线。”
这个比喻很精彩。教育就是要创造千千万万活的萤火虫,而不是造出一盏盏电灯来。电灯没有电就不会发光,萤火虫自己内部会发光,自己就是光源、光体。
泰戈尔还说:“我们的教育宗旨必须是人的最高目的,即灵魂最全面的发展和自由。”“教育的目标是心灵的自由,这只能通过自由的途径,才能达到,自由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有危险和责任的。”
4、人文教育的滥觞
中国的教育往往在实用性里打转,无论转多少年,都无法转出那个泥潭。没有超越性,教育就是匍匐在地上的,背朝着天,眼睛只盯着地上,刀耕火种,千年不动。只有背转过来朝天,才具有超越性。
今天中国的教育是科学教育压倒一切,最后变成了术的教育,可以量化的教育,知识碎片化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苛刻地说中国今天没有教育,客气地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5、以人为起点的新式教育
1903年,京师大学堂已经创立,北洋大学堂已经创立,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学堂已经创立,课堂上开始学英文了,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科举就是在这样的大势下在1905年被废除的,新式教育在1902年以后逐渐普及。
人就是民国教育的起点,《共和国教科书》小学国文第三册第一课叫《读书》: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6、叶圣陶之问
1919年,叶圣陶还是甪直的一个小学老师,他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文中提出:
一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如今把植物比作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我们究竟希望小学生达到怎样的地步呢?
其实,教育能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杰出的人才”,可能没太大关系。相比之下,我觉得叶圣陶之问更为关键——教育要培养出怎样的学生。他这样问,但在当时即已有答案了,因为教科书上充满了这样的课文。
殷海光先生说过一句话:“自由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我借用一下:“教育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
7、心灵与心灵的相互触摸
教育就是人类在时间中心灵与心灵相互触摸的过程。教育是提供常人教育,教育是针对常人的,不关心学生能不能成为爱因斯坦。教育培养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他自己的天纵之才,加上后天的努力,还有各种机缘巧合孕育出来的。接受教育的孩子是五花八门的,像树叶一样,每一片都不相同。“把人当人”的教育伦理基础,这个“人”就是常人,不是天才。只有常人教育才能成为可持续的教育、可以共享的教育。
聊天是最好的教育。假如你有幸遇见爱因斯坦,即便只是跟他一起吃饭、聊天,他的生命能量与你的生命能量交换过了,这就是最好的教育。苏格拉底的言语,是柏拉图记下来的,都是一些对话。《论语》都是孔子与弟子在聊天中的谈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在杨柳树下,青草地上,师生在问答,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师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大楼、教室这些硬件只是辅助性的。教育无非是问答、对话、互动,也就是生命能量的交汇。老师和学生的相遇,就是生命能量的交汇。
我深信,心灵是人类的本质,教育就是触摸人的心灵,是人类在时间中心灵与心灵相互触摸的过程。你如何,这个时代就如何。不要问中国往哪里去,首先问你往哪里去。你往哪里去是你可以决定的,中国往哪里去,你决定不了。但是你往哪里去了,中国就有可能往哪里去,因为你就是中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