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的高材生,毕业后拒绝了国外百万年薪的工作,毅然回国,跑到湖南一个偏远山村当起了村官。
没有编制,没有五险一金,每个月工资只有1450元。
这个人叫秦玥飞。当所有人都为他惋惜,说他太理想主义时,他却说:“我只想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去改变,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他扎根农村十几年,带着村民创业,搞“黑土麦田”项目,吸引了无数清华、北大、甚至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
2016年,他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从世俗意义上看,秦玥飞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成功——豪宅、名车、社会地位。但他真的失去了吗?
不,他反而得到了更多: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一种改变世界的成就感,一种精神上的巨大富足。
秦玥飞的选择,完美诠释了2000多年前庄子的一个顶级智慧:
“物物而不物于物。”
这句话出自《庄子·山木》,听起来有点拗口,但说白了就是:利用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奴役。
当你不害怕失去时,你才能真正地拥有和驾驭一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总被各种东西绑架:房子、车子、票子、面子……
我们拼命追逐,却发现欲望的终点遥不可及,自己反而越来越累,越来越焦虑。
真正的强大,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敢放下多少。
人生的自由,源于内心的丰盈,而非外物的堆砌。
01
楚威王曾派人请庄子出任宰相,许以高官厚禄。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但庄子怎么回答的?他对着濮水钓鱼,头也不回地说:
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泥地里自由爬行,也不愿被供在庙堂之上,当一个被束缚的牺牲品。
在庄子看来,权力和财富这些外物,不过是华丽的枷锁。
为了它们而放弃内心的自由,简直是天底下最亏本的买卖。
物质的奴隶,永远无法成为精神的主人。
近年来大火的“断舍离”生活哲学,其实就是庄子思想的现代回响。
“断舍离”的创始人山下英子,深受道家“少私寡欲”思想的启发。
它倡导的“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本质上就是一场精神解放运动。
当你清理掉衣柜里三年没穿过的衣服,扔掉抽屉里积满灰尘的小玩意儿,你会发现,清爽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你的内心。
你不再被“拥有”所累,而是开始思考“我真正需要什么”。
这正是“不物于物”的第一步:从关注外部的“拥有”,转向审视内部的“需求”。
老子说:“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满足感。
当你不再被无穷的物欲牵着鼻子走,你才能夺回人生的主动权,活得清醒而笃定。
02
很多人对“不物于物”有个误解,以为就是躺平,啥也不干,与世无争。
大错特错!
“物物”是前提,意思是你要去“用”万物,去创造,去行动。
而“不物于物”是境界,是说你不要被你做的事情所拖累,不要成为工作的奴隶。
怎么才能做到呢?答案是:找到你的热爱,为价值而活。
当一件事只是谋生工具时,它就是“苦役”;当它与你的热爱和使命感绑定时,它就成了“修行”。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的生活堪称“地狱模式”。
他把自己关在陕北的一个破窑洞里,每天工作18个小时,累了就抽烟,饿了就啃冷馒头。
因为长期伏案,他的手指被笔磨出厚茧,屁股上长了疮,最后只能跪在地上写。
这种苦,换一般人早就崩溃了。但路遥却甘之如饴。
因为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为他深爱的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立传。
他是在用他的生命、才华和苦难,去创造一部不朽的作品,而不是被贫穷和劳累这些“物”所击垮。
当一个人有了超越物质的追求,苦难就不再是苦难,而成了通往伟大的燃料。
华为的任正非,在2012年就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口号:“板凳要坐十年冷。”
在那个国产手机还在拼价格、拼营销的年代,他已经开始布局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些硬骨头。
这些投入巨大、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战略,在很多人看来是“自讨苦吃”。
但任正非清楚,他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为了掌握核心技术,为了企业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他是在用公司的巨额财富和顶尖人才,去攻克战略高地,而不是被短期的市场波动和利润报表所驱使。
正是这种“苦中作乐”的战略定力,才有了今天能够笑傲江湖的华为。
所以,别再说工作苦、生活累了。
当你找到那个让你愿意坐十年冷板凳的目标时,你就真正理解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第二层境界。
03
庄子在《齐物论》里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本质上是“齐一”的,没有绝对的是非、美丑、贵贱。
这些分别,都是人自己加上去的成见。
当你能破除这些分别心,你就不会被外界的评价所困扰。
苏东坡的一生,大起大落。
前一秒还是朝廷重臣,后一秒就被贬到鸟不拉屎的黄州、惠州,甚至海南岛。
换作别人,早就心态崩了,要么怨天尤人,要么一蹶不振。但苏东坡呢?
在黄州,他开垦荒地,成了东坡居士,还发明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
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快活诗句。
在海南,他教当地人读书,开化一方。他把每一次贬谪,都活成了一场深度体验游。
为什么他能如此豁达?因为他早就做到了不为名困。
官职、声誉这些外物,在他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
他真正在意的是,如何在任何境遇下,都活出自己的精彩和滋味。
活在别人眼里,你会寸步难行;活在自己心里,你将海阔天空。
演员黄渤也曾感慨,没出名的时候,在剧组总能遇到各种冷眼和刁难。
可当他成了影帝后,身边全是笑脸,人人都喊他黄老师。
你看,外界的评价多么善变和势利!如果你把人生的价值建立在这些虚名之上,那该多脆弱?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都懂得庄子的另一句智慧:“用心若镜”。
心就像一面镜子,外物来了就照见,走了就消失,不留一丝痕迹。
赞美来了,不沾沾自喜;诋毁来了,不耿耿于怀。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拥抱生活的不确定,不活在任何标签之下。
这,才是通往生命自由的终极法门。
04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
其实,庄子给我们的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躺平指南,而是一套积极入世的强大心法。
它分为三个层次:
1.戒断物欲,丰盈内心: 从物质的加法,转向精神的减法,夺回精神的主动权。
2.专注热爱,苦中作乐: 用使命感和价值感驱动自己,把苦役变成修行。
3.拥抱变化,接纳自我: 打破外界的评价体系,实现内心的终极自由。
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人生状态:
你可以积极地追求财富、事业和成就,但你的幸福和价值感,从不依赖于它们。
你拥有它们时,善加利用;失去它们时,坦然接受。
就像庄子说的:见过花开就好了,又何必在乎花属于谁呢?
人生是一场体验,不是一场竞赛。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