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看了好几本书都和大众的评价不一样,原因也各自不同。
看美国众神,评论里说神作,带来冲击力。但是因为我买的那本书翻译得七零八落的,看得很是辛苦,看到一半就弃了,准备买个其他版本看一看。
看繁花,评论里都说语言太美了,娓娓道来,充满了老上海的味道。可是看了6章就无法再往下看了。试图重新看了三遍,每次还是看了一章不到就觉得很辛苦了。原因吧,可能是审美还没有达到,再加上繁花前几章描述真的太散了,注意力无法集中。过一段时间再试试。
看失明症漫记,这个名头就更响亮了,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著,入选“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豆瓣评分高达9分,五星评价比比皆是。这一本我倒是看完了,可是看完之后竟然只想给三分。人性恶是恶了,但是恶得没有新意,也恶得有些乏味。就好像人刚刚陷入沼泽的时候还能有一点心惊肉跳,可是一直陷入沼泽而没有变化就有一些无聊了。这本书给我的对于人性恶的感叹和惋惜反而还没有恶童日记的来得强烈和震撼。
起先看到不合口味的书我还会硬看下去,以看完为目标。突然有一天就想通了,看书是为了什么呢?至少对于我来说,是为了满足自己,使自己感到快乐和启发啊。有的书和我有缘,看起来快乐,看完了更快乐。有的书看的时候快乐,看完了就完全忘记。有的书不合我口味,硬着头皮看下去,虽然也能得到某些启发和满足感,但是和阅读过程中的辛苦比起来,这些快乐太少了。还不如先痛快放弃,等到在对的时间点再捡起来,说不定就产生了和这本书的新的缘分,得到了以前得不到的新的快乐和启发。这也是为什么我每次看起来辛苦的书过一段时间又会再试着读一读,也许因为是在放弃这本书到重拾这本书那段时间里经历过的事,也许是因为重拾这本书时特别的心情,说不定这本之前读不下去的书,现在却手不释卷呢。
缘分就是这样妙不可言又不能强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