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两个字概况贝多芬的一生,那就是——“苦难“。
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就要承担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幸 。四岁开始练琴,母亲善良却懦弱,父亲想望子成龙,却因自己酗酒而荒唐的不靠谱。他十七岁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照顾年幼的弟弟们 ,为家庭生计奔波闯荡 。作为一个音乐家,26岁耳朵就已经开始变聋,直至46岁完全听不见。31岁时经历第一段失败的恋情,现实无情的摧残几乎令他结束自己的生命,连遗书都已写好。36岁经历了人生中第二段也是最后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之后,一生未婚而又贫穷的音乐家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侄子身上,却遭遇侄子的背叛。一八二七年,疾病和贫困中的贝多芬阖上了双眼,终年五十七岁。
我最先惊讶的是他的耳聋。那狂野,忧郁,敏感的外表下,从26岁起,他在近乎无声的情况下生活了30年。对于音乐家来说,简直是毁灭了整个世界,何其残忍又残酷?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或许都归于磨难,他们却勇敢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奏出了那如泣如诉,令人动容,激情澎湃的乐章。
即便他的音乐让所有人如痴如醉,贫穷依然伴随了他一生。疾病,亲人的离世,背叛,他在无声的世界里沉默和歇斯底里的呐喊!却不曾让自己的善良和勇敢丢掉一丝。
他呼喊:“苏格拉底和耶稣是我的模范。”痛苦令的他甚至愿意被钉在十字架上。
痛苦就像是他与生俱来的宿命,却没有人感知他的痛苦,即便近在咫尺。他就像一柄尖锐的矛,将心灵刺了一个大窟窿,那光明便逃逸而出,使心灵一步步沉入无尽的黑暗中。这种孤独很饱满,饱满到愈丰盈愈癫狂,愈癫狂愈加得灵感如泉涌。
他把对自身遭遇的愤慨、对自由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悲鸣和对命运抗争的勇气都融入音乐里。
他的音乐有着巨大的爆发力,就像不羁的生命一样。以痛苦为代价,历经磨难,获得救赎。
他的音乐里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总是那么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充满着狂傲的生命力。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因毅力、思想而成就伟大,有的人因灾患、苦难成就伟大。
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