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膏梁纨袴子弟的学堂闹剧

《红楼梦》第九回回目为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以宝玉、秦钟入学为引,上演了一场学堂闹剧,既刻画了人物性情,更折射出贾府深层问题,以下是该回的详细相关内容梳理:

主要故事梗概

入学前的叮嘱与训斥:宝玉急于与秦钟一同入学,入学前夕袭人反复叮嘱他在校要保重身体、用心读书,别肆意玩闹。宝玉去见贾政时,遭到贾政严厉嘲讽斥责,贾政还特意叮嘱跟随宝玉的仆人李贵,让宝玉少读《诗经》古文,务必把《四书》背熟。宝玉还特意和黛玉等嘱咐几句后,才与早已等候的秦钟一同前往家塾。

宝玉与秦钟的特殊情谊:宝玉因与秦钟意气相投,不顾二人叔侄辈分,执意要与秦钟以兄弟相称,秦钟起初不肯,最终拗不过宝玉只得应允。二人在学中亲密无间的相处,引得学堂里其他子弟私下议论纷纷。

学堂闹剧的爆发与平息:家塾中鱼龙混杂,薛蟠此前就借着上学名义在此结交契弟。另有香怜、玉爱两位少年因容貌出众引人关注。当日塾师贾代儒有事离校,托付贾瑞代管。秦钟趁此与香怜到后院说悄悄话,被金荣撞见并恶意调侃。秦钟和香怜向贾瑞告状,可贾瑞因忌惮金荣背后的势力且受过金荣好处,反而偏袒金荣。这一幕被宝玉的仆人茗烟看到,他怒而挑衅金荣,双方很快扭打在一起,学堂顿时乱作一团。随后贾蔷又暗中煽风点火,让冲突愈演愈烈。最终李贵出面呵斥住众人,在宝玉的坚持下,金荣被迫磕头赔礼,这场闹剧才得以收场。

核心主旨

揭露封建教育的失效:家塾本应是传承知识、教化子弟的场所,可这里却充斥着拉帮结派、争风吃醋、打架斗殴等乱象。学生无心向学,薛蟠借上学之名行荒唐事,宝玉等人也只是寻友为伴;管理者贾瑞失职渎职,毫无师道尊严。这都深刻暴露了贾府所维系的封建教育体系早已名存实亡,无法承担起培育家族后代的责任。

映射贾府的腐朽与礼崩乐坏:学堂的闹剧是贾府内部腐朽的缩影。冲突中,贾瑞的偏袒、贾蔷的挑唆、李贵凭借主子威势压制他人等情节,都体现出家族内部毫无道理可言,只论势力高低。这种恃强凌弱的潜规则,打破了封建礼教所倡导的秩序,暗示贾府从内部开始溃烂,走向衰败是必然结果。

展现礼教压抑下的畸形情感:封建礼教对男女交往限制严苛,而在学堂这个男性集中的空间里,少年间的情感呈现出畸形状态。无论是宝玉与秦钟的知己之情,还是薛蟠结交契弟、众人对香怜等人的特殊关注,都是人性中对情感亲近的渴望在压抑环境下的扭曲流露,也是对封建礼教 “灭人欲” 的无声反抗。

经典诗文与警句

提及的经典典籍:文中贾政特意提及《四书》,并要求宝玉优先背熟,《四书》作为封建时代的核心启蒙与科考读物,此处提及既符合贾政维护封建正统教育的心态,也反衬出宝玉对这类正统典籍的疏离,凸显其叛逆性格。另外李贵汇报宝玉学业时,还错把《诗经》中 “呦呦鹿鸣” 说成 “荷叶浮萍”,形成荒诞的反差。

蕴含深意的表述:袭人劝宝玉时所说的 “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是世俗视角下对读书价值的认知,既体现出袭人的务实,也和宝玉 “重情轻功名” 的价值观形成对比,暗藏对封建时代人生路径的反思。

故事中的核心句子

“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这是贾政对宝玉说的话,满是对宝玉的失望与嘲讽,鲜活展现出贾政刻板严苛的形象,也体现出父子间的尖锐矛盾。

“咱们两个人一样的年纪,况又是同窗,以后不必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就是了。”:这句话体现出宝玉不受封建辈分束缚,追求平等纯粹情谊的性格,是他叛逆精神在人际交往中的直接体现。

“那里的事情那里了结”:李贵劝解宝玉时所说,既体现出他作为仆从的处事圆滑,也暗含着大家族中避免矛盾扩大的生存法则,凸显其在各方势力间周旋的智慧。

世俗俚语

“小狗C的”:李贵呵斥茗烟时所用,是奴仆间粗俗的斥责用语,符合底层仆役间交流的语境,凸显出当时市井语言的粗粝感。

“有这些蛆嚼”:李贵制止茗烟等人乱说话时所说,将无意义的争执与搬弄是非比作蛆虫乱啃,生动又粗俗地表达对无谓口舌之争的厌烦。

“管你JB相干”:茗烟与金荣争执时的怒骂之语,极具挑衅性,精准刻画出茗烟依仗宝玉势力、嚣张跋扈的豪奴形象。

“贴的好烧饼”:金荣调侃秦钟与香怜时所用的粗俗话语,是对二人亲近举动的恶意抹黑,充满市井恶俗气息,也成为引发学堂冲突的导火索之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伟大在何处?我想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点评,也不单单是张爱玲等人。

叹息《红楼梦》未完的核心人物

畸笏叟:作为《红楼梦》早期重要的批注者,他大概率是曹雪芹的亲友,曾多次在批语中为小说后半部分文稿遗失而叹息。比如在庚辰本第十六回批语写有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第二十六回也提及《卫若兰射圃》相关文字遗失无稿并感慨 “叹叹!”。这些批语既是对文稿遗失的惋惜,也成为后世推断《红楼梦》曾有完整后续内容的关键依据。

张爱玲:这位近现代著名作家对《红楼梦》极为痴迷,她在作品中直言 “人生三恨: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这句感慨流传甚广,精准道出了无数读者因《红楼梦》无完整原著而产生的怅惘,成为后世感叹《红楼梦》残缺之憾的经典表述。

鲁迅先生点评《红楼梦》的经典言论光明网专题频道

评价作品的突破性: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鲁迅指出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番话点出《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摆脱了脸谱化的旧俗,是其超越以往古典小说的核心亮点。

调侃不同读者的解读差异:在《<绛洞花主> 小引》中写道 “谁是作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既讽刺了对作品的主观臆断式解读,也从侧面体现出《红楼梦》内涵的丰富性与解读的多元性。

所以,据此 ,我们能够想见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而结合第九回,这样的世俗俚语,如“小狗C的”“管你JB相干”“贴的好烧饼”这些话,何尝不是如今都在骂的现世之粗鄙语言呢?

跟鲁迅先生叹为国骂的一些话,都是极其贴合的。还有如刘姥姥的您老拔根寒毛比我们腰还粗。的类似话语。以及王熙凤的八面玲珑,林黛玉的技巧尖锐,这些都体现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人物性格、语言的极致洞察。

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

通过第九回的故事,我们又看到了贾府的盘根错节的家奴关系。如李妈妈的儿子又是宝玉的协理。这一回贾政还审问了一番,结果这个叫李贵的人,却闹了大笑话,将《诗经》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说成了呦呦鹿鸣,荷叶浮萍……

贾政也笑了,然而,贾政却觉得连《诗经》也不消背得,而只要在《四书》上下功夫,可见功名在当时读书仕宦之家乃是第一等事。还有这一回中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也跟宝玉说读书是最要紧的事。可见这读书做官的事情已经是深入人心的正道。

然而,可悲的是,这些膏梁纨袴子弟,又启是读书的料呢?贾政捐资的学堂,不过是家族子弟以及这个家奴里,使性斗气的玩闹场,更是被礼学压抑得在青春期已经畸形情感观的少年们,猎奇斗狠的失管之地。

这一回,贾代儒因有事,让其孙子贾瑞代管学堂。而学堂这些子弟,贾瑞也是欺软怕硬,更是因为金荣背后的薛蟠给了好处就曲意奉承。在秦钟和香怜好在一处的时候,被金荣发现,最后起冲突,秦钟报告本应该主持公道的代管老师贾瑞。而贾瑞又因为担心薛蟠的势力人情,平时更是收到了薛蟠的恩惠,更是反唇相讥,数落香怜的不是。最后引起秦钟、宝玉的不满。最后贾蔷又添油加醋的告诉茗烟(宝玉的贴身家奴侍卫)于是仗着主人威风的茗烟哪里把金荣放在眼里,平日的金相公,变成了今天的姓金的……

而索引派,又解读出金荣,姓金的。当时满清入关的时候,他们就是后金。所以这姓金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含沙射影呢?

历史已经远去,对于三四百年后的我们,到底真相是什么,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国破家亡的故事,才是铸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核心……

——力 2025年11月12日 乙巳年九月廿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