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刘英想要回到小镇上去帮着先生打理生意。因为明天是周六,又是赶集天,三天玩一场,平时没什么生意,赶集天再怎么都是要忙上一阵子的。现在又是冬腊月间,在外面打工的人也陆续的回家了,即使不是赶集天也都是有生意的。
刘英心里七上八下的纠结着,到底是要把侄女刘玲一起带回小镇上呢?还是让她一个人留在城里?这时,她的先生打来电话说:“你不要回来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能做多少是多少,免得你来回的跑,主要是考虑到你侄女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如果把她带回来的话,还要忙着给她收拾,另外一个房间。睡一晚上,明天又要跟你一起转回城里,我算了一下你们姑侄俩来来回回的路费都要200多块钱,不划算,干脆你就不要回来了,再等一个星期,他们放假了你们再回来过年就好。”
做生意的人都会算小账,这倒是不奇怪的,只是先生还能想到侄女在这里的感受,倒是让刘英很感佩的。做姑父的比她这个做姑妈的还想得周到。
侄女刘玲来到这里快一周了,刘英的儿子儿媳妇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周末才回来。从周一到周五,刘英要照顾着儿子和女儿两家的小家伙,晚上女儿女婿下班回家吃饭。
刘玲到来的第1天晚上,刘英的女儿下班回家,热情主动的和刘玲打招呼,刘玲却爱答不理的声如蚊蝇的应了一下,这让刘英的女儿女婿意外的大跌眼镜,然后他们就没有任何的语言交流了。女婿在背地里跟刘英说:“她去读了一个学期的大学回来还是不说话,我本来还想着把她带到办公室去熟悉一下工作环境,下学期回来她可以打暑假工,她这样子不说话,我还不敢带她出去了。”
刘英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她都不叫我呢!也不敢多说什么。”
周末了,刘英心里想着儿子儿媳妇回来了,家里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氛围呢?
刘玲不愿意回到自己家里,而是选择到姑妈家里来渡过整个寒假。她总是说她没有家,她回去了也找不到家的感觉。刘英也感同身受才不加思索的就答应她过来。刘英心想,她做姑妈的能够给她一个家的温暖和关怀,也可以给她鼓励和开导,生活物质上也能给到她满足。刘英还想着刘玲能够和她的儿女们多交流学习,也希望刘玲能和她一样喜欢大自然,多运动,多和大自然接触。这是刘英的幻想和希望。事实上几天相处下来就让刘英身心都受到影响和重创。
刘英怎么也想不明白,家庭出身,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想想自己小时候,家庭出身也不好,家庭环境也不好,父母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教给她任何做人的知识和大道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大多家庭环境都不是很好,社会环境也赶不上现在,那时候的小孩子读书要个学费比要命都难。下午三点钟就放学,回到家里总有做不完的农活体力活,不是打柴草就是割潴牛草。大人一不如意,就把孩子拉来打一顿,小孩子挨打挨骂总是家常便饭,长大后依然阳光活泼。很少有人会埋怨自己父母没有能力。也不会说要跟父母断绝关系,不孝敬父母的。现在这个时代的零零后,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即使像侄女刘玲这样的女孩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可她的父母也一样的疼爱他们,何况于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是住校生活,周末节假日回到家里也就是拿钱拿衣服,根本就不会让他们做农活。他们和老师同学们相处的时间,比跟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要多。按理说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活力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