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的限制,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井口的大小决定了我们眼界的大小,因此很容易以偏概全,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貌。以偏概全也是很多不愉快的根源,伤心时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最伤心的人,遇到挫折时以为自己是全世界最悲惨的人,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等感觉,即使那不是事实。基于眼界,形成了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得到相应的结果。
据有关统计,人每天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也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可以减少思考,快速作出决定,节约能量。每个人的出厂设置几乎没有差别,基因给我们设置了很多适应大自然生存的默认程序,使我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经思考快速做出某些反应。这种机制对于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至关重要,生存还是毁灭往往就在一瞬间,一秒钟就能决定是否能够见到明天的太阳。没有这种机制,或者是这种机制不全的个体,估计都活不到成年就变成其他动物的食物了。
现代人的生存环境较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默认程序并没有因此改变,但它产生的直觉情绪依然强大,特别是在回避思考上。
感觉不总是带来负面的结果,肯定也有对的时候,比如那些伟大的发现通常来自一种感觉——灵感,得出苯的分子式的灵感来自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
但凭借感觉行事肯定不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大多数人会对自己的记忆力过分高估。这种感觉来自每时每刻都有一些确实可以记得住的东西,而记不住的东西因为没有被记住,看上去“并不存在”。如果跟着这种感觉走,往往会错过很多信息,这些信息中难免会存在重要信息,进而因信息不全而以偏概全,做出错误决定,导致错误结果,而处处吃亏。在交流的时候,遗漏对方观点;上课的时候,漏掉老师讲的重点,等等。
现代社会中除紧急情况外需要真正需要快速做出决定的情况,其实并不多。回避思考的机制很容易导致做出短视的决定,让人无法自拔且不自知地被限制在自身的默认程序产生的感觉中,这可能就是人虽生而自由,却又处处受到束缚的原因吧。 避免跟着错误的感觉入坑,只能修改那些错误的感觉,建立正确的感觉,说起来简单的东西不等于做起来容易,知易行难是常态,还好不是不可能。除了出生时自带的一些原始感觉,其他感觉都是以后慢慢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思而后行”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耳熟能详,也因为过于熟悉过于简单而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既然是“三思而后行”,我的理解是,它就意味着不要立刻行动,不要不行动,具体的思考和行动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超越感觉》中提供了一些容易上手的方法。
比如把对事物的第一反应当成是暂时性的,无论它多吸引人,都不要在搞明白之前接受它;判定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反应,它是不是来自别人——父母,朋友,一个名人,或是电视里的虚构人物;如果可能的话,限定导致那个反应的特殊经历。
想想其他可能的反应;问自己其他的反应里有没有优于第一反应的,回答的时候抵制条件反射的影响。
思考,写作,都不容易,写了这些其实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路是走出来的,事是做出来的,相信越想越清楚,越写越明白。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