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们是否太自以为是而缺少这种谦逊?理解从来不易。
头图这部电影看过好几次。第一次看是读了武志红从心理分析角度写的一篇影评:《天才为什么要堕落》,武老师对男主威尔的成长经历和行为动机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受武老师影响,刚看这部电影时我的关注点也都在男主身上。看他从一个“糟践自己才能”、心门紧锁防御高筑的“被吓傻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敢爱敢追求、敢直面真实自我并发挥天才的成人,就好像自己也跟着成长了一番。
后来再看,对男主的关注渐渐减少,转而越来越喜欢男主的心理咨询师西恩教授。在片中,除了西恩,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如此全然地理解、接纳和尊重威尔的全部自我——不管是所谓“坏的自我”还是“好的自我”(good will or bad will)。
找到西恩之前,希望发挥威尔数学才能的蓝勃教授已带着他看了5个心理医生。但那5个医生都被威尔故意展现的“坏我”刺痛了,拒绝提供治疗辅导。只有西恩——他也被刺痛,他也生气,但他扑上去掐住威尔的脖子直接表达愤怒后,依然答应继续治疗。
第二次见威尔时,西恩教授说出了那段著名的台词(听电影原声可能感受更深)。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些什么。”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吧。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吗?”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可能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从未经历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从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不知道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是何感受,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你也从未试过对她百般关怀,对她情深款款,就算她患了绝症也要矢志厮守,你从未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西恩继续,“你是孤儿对吗?但你以为我读过《雾都孤儿》就能了解你吗?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第三次会面,威尔数着钟点,整整一小时一句话也没说。威尔沉默时,西恩也沉默。蓝博教授问西恩你俩干嘛玩一小时的“干瞪眼”游戏?西恩说“为了证明他不想说话时有权保持沉默,有权选择是否要袒露心声。”
渐渐的,西恩的耐心让威尔放下了一些防备。威尔开始和西恩聊他喜欢的女孩。说现在这个女孩太完美了,不知道要怎么继续,害怕交往下去会发现她的缺点,破坏完美印象。
西恩没直接讲大道理或劝诫,而是给威尔讲了自己妻子的故事。西恩说他太太一紧张就会放屁,有一天晚上他被太太的屁惊醒了,接着他家的狗叫了起来,最后太太自己也被弄醒了,问西恩,是不是你在放屁,西恩说是。聊这段儿时西恩和威尔都止不住狂笑,西恩接着说“你是怕发现她的不完美,还是怕暴露自己的不完美?谁都不完美,你也不完美,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真实增加了生活的趣味,关键是,你俩在一起是否完美。”
后来威尔又向西恩吐露了更多,整个过程,西恩从未以自己的观点去评论、建议或批评——无论威尔表现出哪一面。西恩只是静静听着,偶尔问个问题,说两句,体会和理解着威尔的真实感受。蓝博教授说得让威尔去能真正发挥他天才的地方工作,让西恩劝劝他别再和那些“狐朋狗友”浪费时间糟蹋才华了。西恩一听急了,为威尔辩护,也为威尔的朋友辩护。“帮助和控制仅一线之隔……威尔有权选择自己的路,而那些朋友,是他这么多年仅有的认可他接纳他的人,他们对威尔至关重要。”
直至倒数第二次咨询,威尔迟到很长时间后终于又出现在西恩跟前。西恩拿着写有威尔成长经历的卷宗,一遍遍对他说“It's not your fault.”
西恩第一次这样说时,威尔说:“我知道”。但其实威尔并不知道,他只是头脑和口头上知道。所以,西恩继续。威尔惊了,甚至讨厌西恩这样,回答说:“你特么别戏弄我。”但西恩看着威尔的眼睛,继续说:“It's not your fault.”
西恩就这样重复了快十次,终于,威尔高筑的自我防御全线崩溃,抓头侧身不知所措,转身扑在西恩身上,紧紧抱住西恩,像婴儿一样痛哭起来,不停为自己刚才的无礼道歉。
看到这时,总是忍不住落泪。为威尔终于放下内心的枷锁而高兴,也为西恩这位像菩萨一样慈悲的心理咨询师而感动。
不过电影终归是电影。生活中,大概很少碰到西恩教授这样的人——能够不带预设偏见、不自以为是,能够真正理解和尊重别人的独立意志——我没见过,我自己也做不到。
生活中更多的是像蓝博教授这样的人。“听我的,我知道什么最适合你”,“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我真的不希望眼睁睁看着你糟蹋自己的才华”……很熟悉的声音吧!父母、老师、朋友、前辈……我们听的少吗?!
我自己也说过这种话。有次跟刚上大学的弟弟聊天,尽管时常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面对自以为很了解的人,又觉得自己亲身经历过有发言权,很自然地就说出了“你应该怎样怎样”的话。我弟回了句:“这是,我的大学。”虽然当时这回答着实把我惊到了,事后反思却觉得他说的没错。那是他的大学,他的人生,即使我再了解他,即使我有再多经验教训,我也不是他,我也不可能全然了解他。
我们有太多自以为是。自以为了解,自以为知道真相,自以为站在了“正确的一方”。想起好几年前看到的一个事例。列车上有三个孩子打打闹闹吵得旁边的乘客无法休息,那个乘客看了一眼陷入沉思的孩子们的爸爸,心想这孩子也太没教养了。后来没忍住,不耐烦地对那位父亲说:“拜托你能管管他们吗?”那位父亲有点恍然的从沉思中抬起头,不无歉疚地说:“不好意思,我会试着让他们安静下来。他们的妈妈刚刚过世,我想,孩子们可能和我一样还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件事……”
还有常年霸占微博热搜的明星离婚出轨新闻。"丫丫别让我们失望啊”“心疼谢杏芳”……网友们劝合劝离劝原谅,各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明明谁也不是当事人,谁也不知道当事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谁也不知道身处其中的真实感受,哪来那么多自信去评论、批评、支招?又有什么资格?真喜欢林丹热搜期间,六神磊磊那篇《谢杏芳,你有什么资格原谅林丹》(摘要:你还以为你是他老婆啊)的反讽文——热烈的网友们都一副自己才是当事人,在处理自家事的样子。
我们太爱评论,太爱批评建议,太爱指手画脚——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不容辩驳的指手画脚,在根本不了解或自以为了解真相的状况下,想当然地把自己划入“是”和“对”的一方,去指责和纠正别人的“非”和“错”,以此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绝大多数人都当过“键盘侠”——悲哀的承认,我自己也不例外。
我们真的理解“谦逊”这个词吗?还是因为社会喜欢“谦逊的人”,所以我们做出谦逊的姿态,其实内心傲慢无比?或是一种随大流的习惯?一个合群的策略?西恩教授是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诶,照理说对于人心的了解可比我们非专业人士深入多了,但他仍然会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除非你愿意谈谈自己”。
知道的越多,越明白自己“很可能对真相一无所知”,越有自知之明,越能真正谦逊起来;而知道的越少,反而越是无知而不自知,各种大言不惭大放厥词。就算是科学真理,也有随时被推翻的可能,自信而谦逊的科学家们也只能说出“这是我们利用已有知识所能做的最好解释”,更何况是微妙复杂的人心?
只有花知道花的感受,只有云知道云的感受,只有水知道水的感受。保持谦逊正如保持自信一样重要。
以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