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郁。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印象。怎么能如此的扎人心呢?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偶有一点光亮,却如萤火般转眼消失,压抑的让人无法呼吸。
合上书本,我却品尝出另一种感受。还好,还好有一个人还活着,他还能继续生活下去。或许仍然很艰难,但是他活着,那种微小却坚韧的希望还在。
我不知道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还是巧合,在书中经常会想到死亡的福贵却一直活到了最后,而那些最不可能突然死亡的人却突然离开了人世间。死亡总是突然的,它不会告诉你它何时到来,也不会分辨你是否是好人或坏人。死亡是如此的猝不及防,它让我们直面残酷,可同时又平静的让你接受。这样悲苦的美,我又看出了一种对生命的感恩和对命运的无奈。
我不信命,可我却不得不在这里相信。命运真的很难猜测,而福贵的平静更是普通人的一种反映:无奈的接受。是啊,那么大的祸,他却平静的接受,到老后细细道来,仿若别人的故事。这样平静的接受,是一种沉淀,一种经历太多留下的沉淀。
我无权去评价福贵的一生,因为这毕竟不是我的生活。可我欣赏,认同他的乐观。你看,书的最后,他牵着一头老黄牛,在乡间小路上,脸上没有愤怒,没有怨恨,只有怀念,他感谢别人听他的故事。对他来说,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说:“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读《活着》时,眼泪常会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们一样的阅读经验,我想对你说,谢谢。我正是为象你一样善良的人写作。虽然,善良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会有‘走红’的品质,但它是我们的血与肉。我书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难,同时也反对假借命运之名的自暴自弃。善良绝不仅仅是悲伤软弱的眼泪,而更应该是对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关怀与肯定。它举重若轻地保护着我们的心,在艰难世道里保持热情与希望。”
“我决定写下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迎接不可逆转的死亡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阅读《活着》,让我们在百感交集的体验中,留下福贵一生中温情而朗朗欢笑的一切,留下一种疼痛无比的亲切。
忍受痛苦,憧憬未来,活着,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