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几分钟有你
今天是狗子的第六十六篇文章
有一点点严肃脸
新一季的奇葩说来了,作为一个陪伴奇葩说从第一季一路走来的老观众,自然也早早守在电脑前等更新。老奇葩还是那群老奇葩,话题风格也没改变,甚至还有李诞薛兆丰的强势加盟,理应很好看才对。但三两集看下来,却默默点了关闭,心下飘过几行字,这届奇葩说真不太行。
最初关注奇葩说,是震惊于娱乐爆炸年代下竟然还有一群人在聪明辩论认真搞笑,尽管娱乐性兼具但总归是逻辑在先表达为王的地方。三不五时就要被黄执中、颜如晶、陈铭、邱晨们强大的逻辑和奇诡的论点角度折服,他们所有插科打诨的娱乐也基于思维的严谨和快速的反应。无论是辩手还是主题,一切为了“说”而服务。
而那时候的观众呢,也一边为话术的技巧喝彩一边用尽全身力气破解论点分析逻辑,迎面飘来的弹幕不是“辩论小知识”就是“观点之我见”。尽管有时弹幕争执比辩手们的辩论还激烈,但无论攻击还是维护的重点都是辩题,所有人都全心全意扑在辩题上,就算听见了难理解的观点也会选择倒回去重新看一遍。
可打开这季奇葩说,我却出现了些许不适感。原因不仅仅是奇葩说新赛制更新让奇葩说的重点由“说”转向“奇葩”,甚至也不只是这群奇葩们赛场上彼此吵闹赛场下勾心斗角宛若宫斗,还有那些明明就不够优秀却因为各种原因强行“壮士留步”的人。
任何节目都需要观众,尤其是奇葩说这种需要支撑一个平台流量和一个公司生存的王牌节目,所以必然不能曲高和寡老老实实办成辩论比赛。身在传媒院校,我深知流量为王时代下综艺节目应该如何生存,要有新意有段子,要足够好笑要足够奇葩。
奇葩说目前的定位是“说话达人秀”,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招了一群不太会说话输出全靠吼的“达人”,因为那些国际辩手谈判高手高校学子们本身不带有什么热点,只有这群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奇葩们,才能为节目导入足够的流量。
可另一方面,沉迷流量为王和段子为先的奇葩说也在逐渐减弱“说”的力量。尽管仍想向辩论方向靠拢请了一群辩论界的大咖前来助阵,但风头总是被网络红人们压上一头,就连宣传片都剪不到两个镜头。以往令人拍手称快的妙语连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情绪化的大吵大闹。常常恍惚时我觉得自己不是在看一个辩论节目,而是在看一群身穿花花绿绿的人在菜市场门口吵架。
由辩论赛到奇葩说,第一步消解的是赛场的形式感和辩论结构。把大段大段的场面话转为富有生活气息的平铺直叙,让辩论被普罗大众接纳并喜欢,这本是件很好的事。可愈发娱乐化综艺化,就开始消解逻辑和论点,偷换概念胡乱类比都是小事,更可怕的是赛场上节奏横行。除了大吼大叫的辩手给予你的情绪和为了胜利胡乱带的节奏,你的脑海中什么也不剩下。
取悦观众,尽情娱乐本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一个节目缺乏灵魂地取悦大众。我曾被第一季里高晓松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震撼过,给当时年纪尚小的我描绘了诗意栖居的画面。于是我笃定就算娱乐综艺产业都开始流于三俗和肤浅,奇葩说也会是时代末的最后绝唱。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自己当年的幼稚,娱乐就是娱乐,不必强行赋予任何意义。
前两天重看了《娱乐至死》,前言里有这么一句: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让文化成为滑稽。尽管《娱乐至死》还停留在痛恨电视的阶段,但像电视一般消解文化打发时间的物件却一直存在,我们拥有了五花八门的娱乐产业,究竟是掌控了娱乐还是被娱乐掌控了思想呢?
事事娱乐化是这个浮躁世界里最重要的表征之一,但《娱乐至死》里有句无比经典的话,摧毁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
最后,不记得哪里看来一句话,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与你共勉。
--End--
还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