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那么名著《西游记》是否有记述这一节日呢?
还真有,不过这一重要节日却是通过无底洞老鼠精的嘴说出来的,来看《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三藏大惊道:“善哉,善哉!这等深林里,有什么人叫?想是狼虫虎豹唬倒的,待我看看。”
那长老起身挪步,穿过千年柏,隔起万年松,附葛攀藤,近前视之,只见那大树上绑着一个女子,上半截使葛滕绑在树上,下半截埋在土里。
长老立定脚,问他一句道:“女菩萨,你有甚事,绑在此间?”
咦!分明这厮是个妖怪,长老肉眼凡胎,却不能认得。那怪见他来问,泪如泉涌。你看他桃腮垂泪,有沉鱼落雁之容;星眼含悲,有闭月羞花之貌。
长老实不敢近前,又开口问道:“女菩萨,你端的有何罪过?说与贫僧,却好救你。”
那妖精巧语花言,虑情假意,忙忙的答应道:“师父,我家住在贫婆国,离此有二百余里。父母在堂,十分好善,一生的和亲爱友。时遇清明,邀请诸亲及本家老小拜扫先茔,一行轿马,都到了荒效野外。至茔前,摆开祭礼,刚烧化纸马,只闻得锣鸣鼓响,跑出一伙强人,持刀弄杖,喊杀前来,慌得我们魂飞魄散。父母诸亲,得马得轿的,各自逃了性命。奴奴年幼,跑不动,唬倒在地,被众强人拐来山内,大大王要做夫人。二大王要做妻室,第三第四个都爱我美色。七八十家一齐争吵,大家都不忿气,所以把奴奴绑在林间,众强人散盘而去。今已五日五夜,看看命尽,不久身亡!不知是那世里祖宗积德,今日遇着老师父到此。千万发大慈悲,救我一命,九泉之下,决不忘恩!”说罢泪下如雨。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老鼠精将自己绑在树上,通过编瞎话骗取唐僧的信任,她说:“时遇清明,邀请诸亲及本家老小拜扫先茔,一行轿马,都到了荒效野外。至茔前,摆开祭礼,刚烧化纸马,只闻得锣鸣鼓响,跑出一伙强人,持刀弄杖,喊杀前来,慌得我们魂飞魄散。”
但虽说是编瞎话,却反映出《西游记》里的清明节风俗——上坟。
《西游记》以大唐为背景,那清明节上坟是不是唐朝的风俗呢?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在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几乎是前后相继的。关于寒食清明期间的放假,《唐会要》卷82《休假》中有明确记载:
(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
(元和年间)“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
四、五、六、七,可以发现寒食清明的假期在唐代呈增长趋势,这一增长直接反映了官方对寒食清明的重视。
那寒食、清明两个节日在唐代到底有什么区别?大体来说就是寒食节上坟、寒食,清明节则是踏青、游玩。这点在常建华先生的《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常先生引用唐玄宗《许士庶寒食上墓诏》的原文说: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全唐文》卷三〇)
“许”是“准许”的意思,虽然《礼经》唐玄宗从俗,允许官员百姓寒食节“上墓”祭扫。
寒食节的“寒食”用俗话讲就是冷食,不开火,但这个风俗在宋、元、明逐渐消失了,“宋代承袭唐风寒食亦甚,但是到了元代后次第衰落,明代虽存寒食之语,禁火习俗几乎绝迹。”(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那清明节干什么呢?李文娟老师在《寒食清明节与唐朝文化》(《安徽文学》2009年第6期)中对清明节唐朝人的活动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她说唐朝人在这个节日里有各种娱乐互动:踏青游玩、斗鸡、蹴鞠、马球、秋千、拔河……“各种娱乐活动,原是为防止寒食伤身而开展的,明显的带有体育因素。与前代相比,唐代清明期间所开展的这些活动在全年都有,但是刀寒食清明期间最为兴盛。”
清明节虽紧紧随在寒食节之后,却是踏青、游玩、放松的节日,与寒食祭扫那沉重的气氛全然不同。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常先生在《岁时节日里的中国》里说:“清明错后在寒食终了,从清明节名称上便会给人一种开放的感觉。”
这么看,《西游记》老鼠精口中的清明节不是唐朝的风俗了,那老鼠精的清明节是哪个朝代的风俗?
我们再看常建华先生《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的书中怎么写的,他说明代“一些地方志只记载寒食而无清明,寒食节的内容是扫墓,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代断火的传统……绝大多数明代方志只记清明一节,反映了寒食节逐渐消亡,并入清明节的现实,二节已融为一体。所以清明节表现出的主要风俗事项之一便是扫墓。”
由此可见,到了明朝,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寒食节的上坟祭扫变成了清明节的习俗,甚至延续至今。
明朝人清明祭扫,在明代史料里也有体现,明《帝京景物略》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所以我们大体可以推定,《西游记》老鼠精口中的清明节应该是明朝的风俗了。其实这种推演并不鲜见,《金瓶梅》虽以宋朝为背景,但成书于明朝,在学界也是经常被学者用来考察明朝社会风俗的。
@凤阳编辑 原创,公号:ljshu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