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笑来老师的文章“重视资本量级的差异?”
关于大家经常会听到的,“别看他学习成绩好,其实什么都不会”,或者 “学习好以后不一定过得好”
这一点非常具有迷惑性,在读到这段之前,我甚至也被这种言论忽悠,甚至在自己身上得到了验证“努力学习了,现在过得不比那些不学习的过得好”。 就在前一阵参加一个培训班,一位互联网的成功创业者,和我年龄相仿,却已经是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几家公司的投资人,刚刚买了别墅。聊起过去上学的经历,他也很坦诚,上学期间有两年多都在谈恋爱,挂了很多门课,差一点儿拿不到学位证。我自己苦学多年又能如何,一份普通稳定的工作,一眼就望到头,房贷还有若干年才能还清。相比之下确实“学习好以后不一定能过好”。再进一步,我认为 “学习好和未来过得好没什么关系”。今天读到笑来的这段文字,对这一点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好未来有可能过得不好,学习不好未来也可能过得不好都没错,只是概率大小的问题。学习好未来过得不好的概率大概有20%,学习不好未来过得不好的概率可能有80%”。如果不从概率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会在“学得好过得不好的20%”和“学得不好但是过得好的20%”进行比较时,真的就相信了<b>“学得好未来不一定过得好”</b>找借口,为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千方百计找一个令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一个不行就换一个,再不行,就再换一个,“反正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现实”也就是“鸵鸟策略”
这一点我也经常犯。过去两年,经历了那么多让我不知所措的事情时,hc就说我有点儿“鸵鸟策略”。事情我不知道怎么办,就这么放着。可事情不会因为放着就能自己解决掉,需要对事情的真相进行客观的分析,在多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我那时候被情感做左右,被自己尴尬的现状所控制,没有认真考虑,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这个现状已经超出我能解决的范围,我不知道怎么办”,麻痹自己。如果当初深入分析自己的内心需求,现状中那些迷惑项,比如我家里给我很大压力,我得赶紧把自己的事情定下来,丫头现在身体状况家里不同意,我年龄不小了,赶紧要孩子是大事儿。这些迷惑项,说到底都不是或者都不应该成为自己盲目的选择一个人,尽快要孩子的理由。既然在婚姻上已经失败过一次了,那么更应该用慎之又重的心态来面对下一次。我那时候没有深入想,没有放长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以为赶紧找个差不多的人,要了孩子,就这么过吧。岂止生活的每一日如果是和不合适的人度过,那将是另一种桎梏和牢笼。<b>对于问题和难题,不论它多么残酷,也要勇敢的去面对它,认清它的本质,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以前进的路子,往远处多看看</b>甲有100万人民币的闲钱,乙有10万人民币的闲钱,这中间的差异是9倍。可是如果仔细想,这之间的差距可能就不止9倍,而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差异。90万,如果让一个家庭每月存5000,那么需要15年才能攒够90万。也就是说“9倍”需要15年才能够弥补。人有多少个15年?
财富积累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对大多数普通的工薪阶层或者中产阶级,除了每月必须的话费,如果有房贷,还有养孩子,每个月能攒下来的钱真的不多。尽管不为钱生活,还是要重视钱,重视积累。这点我做的挺差的,不会攒钱,不会理财,基本按需分配。还好自己的需求比较低,可是如果我重视积累,也许可以节省很多本可以不用去消费的钱,即时自己不需要,也可以给自己的丫头,家人消费。
另外一方面,笑来老师之前说的‘最值钱的就是注意力’,“花钱就是省钱”。积累并不就是能不花的就不花,像我们父母那辈人,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瓣花。能走路绝不坐车,能自己做绝不请人。对于我们,把注意力花在让自己升值的地方,把钱投资在让自己升值的地方其实是另外一种积累。同时,如果某件事能请人代劳,而这个费用低于自己的时薪,就可以考虑。让自己解放出来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