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生
修真与技击不同。修真是修身的养生范畴;技击是用身的武学范畴。养生是用气血养精神,武学是用精神使气血。修真为体,技击为用。体为本,用为末,本固才能枝荣。换句话说,修真是内功的修养;技击是拳术的操练。修身为技击的载体,技击是修身的运用,体不成,用不灵。切勿把练武当成修身,把养生当成练武。修身属静,练武属动。静则修身养生,动则练武保命。静为聚,动为散,一静一动,一聚一散,反映的是养身与用身的不同。若专务修身养生者,可不用习武。若想练武保身者就须修身。很多人把习武当成了锻炼身体的养生之事,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武术的实质是技击,练的是防身保命的克敌之术;修真的实质是养生,求的是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九六之果。修真者可以不练武,但练武者必须要修身。要明白,身体是一切的载体,何止武术一艺之能。正如当今健康教育家所云:人们常常把身体的健康比做“1”,当你拥有的时候,后面才能创造无限的“0”,这些“0”可以代表你的家人、事业、车子、房子、票子、权力等等,其中也包括你的武学技艺,但是当健康这个“1”倒下了,后面的这些“0”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人生目标、理想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是一条单行线。由此可知,身体是“1”,身体所练的武学拳艺也是后面的“0”。没有了身体,你所学、所会、所练的一切将都化为乌有,武艺又岂能独存呢?再看那些练了一辈子武术的人,到了晚年,身体有了疾病,其所会的拳械武艺不都没了嘛!剩下的只会说,而不能练了,更不能与人用也。由此可明,修真是修身体的健康之事,讲的是扶正祛邪,它有专门的修炼方法和理论。技击是使身体、用身体的事,它也有它的练功方法和理论。二者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为用。练武术学的是拳械技法,不是修身治病的健康内容。修真却是专门研究如何使身体健康强壮的事情,并不是研究如何防守攻敌的技法。这里本末切不可颠倒。修真是养身、强身、健身,只有身体强壮了,才可以去学练武术技击。而武术是用身体发挥拳术技法的一项专业技能,要依赖的是健康强壮的身体为基础,以健康强壮的身体做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决不会有好的功法拳技。况且修真、习武各有专攻,又分先后,先可以代后,后不可代先,先修身而后习武,身强而艺精。若先练武而不修身,本末倒置,身反因练武而受害。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用来说明修身与习武的关系,即工欲善其武,必先利其身,用身可以练武,练武可以保身,切不可光知练武而不知修身养生的之理。若云养练合一,称为内家,也无非是个理想而矣。试想动静岂能合二为一。要知:修身是养命,练武是保命,七分养三分练,养不是练,练不是养;动不是静,静不是动。无论多慢之动,也不能称之为静,何况修身又有修身的一套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练武也有练武的一套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学者不可不分清它们的关系。
修真就是修身,即修身成真。把身体修成正果,这个正果就是《易经》所说的乾健之体即纯阳金刚不坏身也,可明身体是被修的对象。但怎样修身?如何使身成真,这就要追根溯源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说,修身说的是结果,而怎样开始,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样的过程都是应该探究的问题。要知道,修身并不是简单的说说而矣,也不是几个简单的招势和姿势,它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和一个循序渐进的修炼过程。它有层次和顺序,若不清楚而颠倒,不但无益反而生害,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也。若是真想爱身、修身,就应该从心性上开始,先学静心、安心才行。因为修身是果,而炼心是始,其间的过程是一步赶一步,一层进一层的。若想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那是绝不可能的。正如有首诗说达摩祖师的修真过程,“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若在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一语道破了修身的真缔和全部的奥秘。可惜因过于简单,把后面的修炼内容省略了,我今借此文而续之,能使大家有目的,有着落,走上修身的正道上来。古人云:“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心慌地狱门”。由此可以证明,修身要从修心开始。但此处有迷,若光知修心之善恶而不知后面的具体步骤和内容,那就容易走到玩空的迷路上去,大家一定要在此处分辨清楚。修心是为了凝神,凝神是为了聚气,聚气是为了养精固精,精足了才能使身体强健。这正是大家都知道的人身之三宝,但对于三宝的状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宝与人的关系,恐怕明白的人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今在此一并写出,因为这关乎到修身明理的成败,所以必须要牢记掌握。如三宝的状态为:精有少壮盛衰之分,气有长短屈伸之分,神有昏浊清明之分,根据此不同的状态,可以检验修炼者自身的状况,自身怎么样自己最清楚。三宝之间的关系是:精者,神倚之如鱼得水;气依之如雾覆渊。依此可检验自家的精气神是否神气归精,还是离经叛道。三宝与人的关系是:神于人如野马聚空;气于人如风扬尘;精于人若水浮航。若明乎此,便知当今世上的伪气功不足道也。所以只有把这些关系都先弄明白了,捋清楚了,才能修成内有充足之精,外有澄澈之神;内有充足之气,外有松柏之肤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白《玉皇心印经》的“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和“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体真”及“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的秘旨。由此可明,修身容易养性最难的道理,也就懂得了救命修身之药不在本草之中而在道家经典之内。因为,一部本草之药是为治病而设,三品上药是为救命而传,便能洞晓自古至今,明心知心为第一大事。所以前人讲“千炼万炼,炼此阴霾之心”。儒家讲“克己复礼”,克己就是炼心。老子讲“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又指炼心。仙人吕洞宾在《百字碑》中开篇就讲“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又指此心。达摩祖在《胎息经》中讲“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又指此心。古人说“意为六贼之主帅,眼为五贼之先锋,目不动心住,机不动弩住”。故《黄帝阴符经》讲“机在目”、佛祖讲“正法眼藏”。由此不难看出,心之重要正是修身成真的关键。不降心何以修身,不凝神怎能聚气,不聚气焉能固精,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云笈七签》中列序成:心为君,神为主,气为用,精从气也。但要提醒大家的是,此心不是肉团之心,非有名师指点,不能得到,能自悟自得者尤为上乘,可惜从古至今,世人却不知此心反被心累,导致人死不知心也。古人说“若能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心疗万病,不假众药方”;“万法以人为主,人则以心为宗”。总之无论怎么说,都指的是这个心,至于如何炼心,那就要到真修实践中去体验了。除此之外,还要懂得五时七候。所以,功夫无限全在自修自证,学力所及,由分到寸,由寸到尺,由尺倒丈,费一分气力得一分宝,窍在用气,精在合神,一年数年,十年百年,方得全攻,正所谓功夫无息法自修也。
下面再谈一谈技击之事。技击之本,不外身体和四梢,无论内家、外家其实只是一家,都没离开人也。以身心为内,四肢为外,修内是修身的内养功夫,练外是四肢的拳术技能。张三丰祖师翻外家为内家,说白了就是改外练为内修也。人人自有,何必争长论短。但要明白的是身体为体,四梢为用,体不成,用不灵。用灵不易,体成更难。体要通,须通臂、通肩。通体先求圆满周充,后达寸虚方空。四梢贵有法,指掌要找位,虽云四梢,但发之于体。手脚上下相隔,必须通体合用,所谓形于手指发于足踵也。这就是说明体用的关系,体不离用,用必由体,练体练梢各有专工。外练一遍十遍千遍万遍,刻刻在身。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由巧到妙,表里皆妙,内外相合。不迟不滞,得心应手。神乎其神,明乎其明。功夫到极绝非一日,少学老用,方能得体。由衰变壮,由老返童,是大力士,是大修行家。三丰祖曰:求之在己,成之自然。
由此可知,技击之道,无论内外家,都是研究的克敌之术,讲的是心法、身法、步法、腿法、手法的使用,演练的是拳趟招势与力量的收放。而修道是研究身体的健康强壮。修道是习武的基础,习武是修道的发挥。好比想要杀敌,先要有利剑在手。所以要练武,就得先修身,身体不适宜练武,绝不能练,练了不但无益,反而对身体有害。那些大谈习武健身之士都是缺乏这方面的认识,看看他们习武的结果,除了表演,都把武术当成玩耍了,根本不敢谈实战。如此一来,即把武术带到了沟里,又把武术的实质给歪曲了、毁丧了。至于新拳体的创造,更是真正武术的悲哀。究其原因都是把修道养生的学术错位说成了习武健身的事了。这样一颠倒,就成了武不是武,道不是道,谁都敢谈武术却不敢谈修道了。恰好比,把吃药当成了吃饭,把吃饭当成了吃药。有病应该吃药,饿了应该吃饭,却成了有病的不吃药,病不但不愈,反而加重。饿了的不吃饭,却吃了有副作用的药,这样的现象如同身体不好去练武,又有什么差别呢?身体衰弱应该用修道来养生,切不可学武以练身。只有先把身体养得适宜练武,能驾驭武术的技法时才能去练武,练会武技以后才可去擂台克敌取胜。若习武不是为了防身克敌,而为了表演玩耍,岂不是把武术给糟蹋了吗?可想如果天下学武的人人都这样想,这样做,未来的武术还有什么实用的价值呢?不都成了花拳绣腿了吗?这样发展下去,又怎能与国外的各种拳道去对擂呢?由此可见,是我们自己的虚荣毁了自己的国粹,自己的虚假毁了自己的国术。可想,你追假、练假、编假、造假、传假,当假的盛行于全世界时,哪里还有真的市场呢?最后的结果肯定是真武学毁灭,假武术泛滥,致使不堪一击的假武术又怎能不被淘汰呢?
综上所述,修真与技击虽然都从心始,但却是各自用心不同,修真用心讲的是凝神聚气,而技击用心讲的是观察思辨,随之演变出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结果。为此,真诚的希望有识之士,为了弘扬中华武学,振兴民族精神,要从认知上下功,在诚实上立足,使人们的身体健康日渐强壮,武学拳艺更加神奇,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