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在2016年的第一场雪里,有幸第一次来到美丽的扬州,更有幸第一次聆听景仰已久的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的报告。一下午三个半小时,老太太一气讲完还意犹未尽,期间竟一口水也没喝,让人佩服。大家讲座自然是让人满载而归,但也确有一些疑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1.课改十年推进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未得到显著提高的原因真的是因为中学化学教师的素养不够没按照课程标准顶层设计完成教学吗?化学教师的素养若是不够,那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的教师素养都好过我们,其他学科的育人任务完成的都比化学好吗?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除了执行者教师自身素养和执行力外,学生的能力基础和现状、中学化学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的现状肯定是不能忽视的要素,顶层设计者真的精准定位了吗?2.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学科观念的培养和学科思维方法的训练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观念和思维的形成路径究竟在哪?学生的观念和思维从他亲身经历的活动中来而绝不是从老师的讲授中来,专家们要求我们创建真实情境、走进实际固然绝对正确,但目前全国几乎所有中学的现状是,学生面临最主要的训练思维培养观念的学习活动情境就是课后练习册和考试检测题,不管其是否合理,但必须承认这就是现状!专家是否考虑过,在这样的情境现状中如何体现和培养素养的提升?而不是一味要求一线打破现状去带着学生走进生活?或者从现状起步引导师生走向生活?3.新版课标的必修部分强调简化内容突出观念建构,可选修一的三本教材内容几乎都在增多,王教授言下之意是大学科学界认为这样那样的知识必须在高中有介绍,课标组闻之有理就收入篮中,问题是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究竟应该以大学化学界的意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重,还是以中学教学实际感受和中学师生的心声为重?必修狂砍知识和选修不断加入知识难道逻辑不矛盾吗?新高考方案下,上述五本书的内容需要在一年半时间内学完,能实现吗?培养学生观念和思维是个慢工出细活、静待花开的长久工程,如果被繁重的教学内容催促必须加快教学进度,对素养形成有利吗?4.所谓完全校本化的选修二三门科目,真的能如专家所愿顺利实施开展下去吗?在高中课业负担实质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的新高考方案背景下,学校会有多少时间给选修校本课程、教师会有多少精力去设计准备呢?这种将理念提出但具体组织内容和实施任务的责任下放学校的做法是否明智?5.如果我国的基础化学教育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不力,那请专家找出课程标准体系和实施策略比较完善、成效更显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剖析,他们的成功就是按照目前专家们勾画的实施策略进行的吗?国情、学情、文化背景、教学和学习习惯等教学土壤都和国内相似吗?不同的环境、文化背景、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具有多少可参照和可迁移性?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吐槽完毕,微信记之!
2016年11月24日
从八点一直坐到十二点,四节精彩纷呈的课堂,扬派、苏派风格的交汇碰撞,亲身经历可谓江苏最顶级巅峰的课堂教学,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惊喜和震撼实在太多!感受之一,徐州地区的化学教师实力、能力、视野、水平并未落后,也许缺少的仅仅是展示的机会和意识,我们不可妄自菲薄,应该满怀信心;感受二,教育家、大咖需要数十年的潜心修炼、历久而成,来不得半点浮躁和急功近利,当你自己的修为达到那个高度了,及时不刻意设计准备,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对学生有育人价值,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不知自己今生有无可能达到;感受三,即使教育家育人也需要时间、亲历、情境和体验活动,学生的培养急不得、无捷径,我们必须创造条件、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