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叔本华说:“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超越时代的哲学家,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事业有成的企业家,骨子里都有一股不合群的劲儿。
很多人说:大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因为孤独而合群。
这句话没错,但可惜的是:没有真正经过思考的大学生们,盲目跟风,刻意保持孤独,把不合群用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
年轻人的颓废,我想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不合群开始的。
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位同学,因为高考失利没有去到理想中的大学,他不爱讲话,好像跟谁都不熟,用不可一世的姿态审视着班上的同学。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回宿舍、一个人去吃饭,班级活动不参与、学校有比赛他莫不关心。也许在他眼里,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是不屑于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共存的。完美的结局我想应该是:因为他的不合群,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活成了闪闪发光的自己。可事实是: 因为不合群,没有融入一个这个年纪应该融入的圈子,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找不到努力的意义,让逝去的每一天都仿佛是在混日子。他的确有很多想法,但因为他的不合群,错过了考试前的重点复习资料、错过了考试报名截止时间,最终因为成绩太差不得不肄业。
大学时代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接触这个多维的世界来塑造我们的认知和格局,长期呆在在自己的圈子里,会阻碍我们走向成熟。
对优秀的人来说,独处是一种境界;对大多数人来讲,不合群,是被淘汰的开始。如果你是人群中优秀的那1%,就应该为自己的不合群感到庆幸,而不是愧疚。 所以,当你选择不合群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足够自律,是否具有独处的能力。
二
真正优秀的人,也许大多不合群,但刻意的孤独其实是过犹不及,本质上没有捋请学习和社交的关系。
大三的时候,身边好多同学都在准备考研,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单词,晚上学习到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紧张的备考状态,连睡个懒觉都觉得奢侈,偶尔去聚个餐、逛个街、看个电影,内心都会愧疚不已,潜意识会告诉自己: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现在花时间社交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考研狗就活该是苦行僧,活该将生活过成三点一线吗?
当然不是。记得当时我们班里考研的同学组成了小分队,大家会分享各自整理的重点资料、互相抽查必备知识点,学习遇到瓶颈了互相帮助、彼此鼓励。因为我们的默契配合提升了学习效率,所以我们每个月会安排一天时间放纵自己,去约好朋友聚会、去看看新出的展览和电影,去参加喜欢的比赛和活动。最后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考上了心仪的学校,同时我们也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也许孤独的日子会让你更好地成长,但有人陪伴的岁月会让你知道生活中的小确幸是那么美好。大学时代的我们要学会去平衡学习和社交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不是我做某件事,就不需要和朋友相处了,就不用和他们联络感情了。
三
你所谓的不合群,或许只是不敢社交的借口,别再自欺欺人。
所谓的“不合群”,无非是因为见识更广,能力更强,自己跑得更快,导致身边的同学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做小组作业需要做活动策划时,大家讨论的时候有不同意见不主动交流,有好的想法也不愿意分享给大家,等其他队员都讨论出结果后,他开始拒绝合作,还暗自得意:“这样做很浪费时间和精力,明明还有更好的方法,切,我才不是不合群,我只是不屑跟傻逼一般见识。”
这些人,错把低智商当成有智慧,他以为的特立独行,只是众叛亲离而已。
同样,不敢社交只是不合群的借口而已,我听过身边很多同学说:“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所以…….”
所以当众讲话会脸红、结交新的朋友会害羞,不敢演讲,不敢报名活动、不敢竞选班委…….
这些事情外向的人更容易做好,主要是因为不怕试错,内向的人经过刻意练习也可以做到。很多人不去和别人交朋友,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害怕,所以从未迈出过第一步。
不因为孤独而合群没错,但错在把不会社交当做不愿意合群的借口!
“不合群”的正确姿势,一定是通过刻意练习弥补了技术性缺陷以后,塑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最终发扬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
跟室友不合,没法交流沟通;
身边同学不学无术,志不同道不合;
或者,习惯了独来独往,不想在寝室陪他们追剧打游戏
是的,你有无数种理由不合群,但是请你认清:
孤独不一定会让你值钱,但是很容易磨灭你社交的能力。
合群是一种本能,无论是人类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群体的作用;孤独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感受,可以感觉到甜蜜和愉快,也会感觉到无奈和无助。
什么叫做不要刻意的合群?
有社交的能力,有选择的权利。
如果你享受社交带来的欢乐,我希望你能结识到天赋异禀、能力超群的人;
如果你享受孤独,你在坚持着让自己变得更好,我希望你能默默地坚持走出那段不曾共舞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