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买的颜料和水彩本是昨天晚上到的,拿回家后迷迷瞪瞪的拆了包装,把厚厚的一摞四个本子拿出来然后就把包装扔了。今天中午准备观摩视频时才发现本子旁边没有颜料,瞬间如五雷轰顶!赶紧去楼下垃圾桶找......已经不知所踪了,那个懊恼呀!我对自己说:不能再熬夜了,否则脑细胞就所剩无几了。此时最好的补救和慰籍就是果断又下单买了一份。原谅我的疏忽吧,那些被埋在垃圾堆中的颜料,没能给你们创造美丽画作的机会。
每次看到老师布置的新作业,会第一先看到范画,然后打开视频看看时长,较短一些的话,心里稍轻松一点,如果时间较长,就会有一种重担在身,需全力以赴的郑重。但后来发现有的作业,老师会省掉部分绘画过程不录,留待学员们自己完成,以提高我们的自主能力(降低我们的依赖性)所以除非看完整个视频,否则不能确定具体用时会是多少。
这是一幅让人一看就喜欢的画,有明媚的阳光,有舒展的花朵,在我目前的认知基础上,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画法,有实有虚,相较于每一笔都很写实的画法来说,这样的效果更是我期待掌握的,因为它凸显着水彩的轻盈透明流动的独特魅力。
视频观摩
线稿:大致标出了花瓶,花朵,叶子,影子的位置。虽然浅浅的,几乎看不见,但如果对范画中物体布局足够熟悉的话,可以想象出不同物体的分布,就好像你在白纸上看到了那幅画一样。我在第二遍观摩视频的时候就有这种体会。这让我想起之前教孩子们画形线画,先用手指头把线形在白纸上重复练习,几次之后,被画过的地方好似有一条可见的发光的线。
上色:
1)背景:淡淡的黄色是光源,从右侧进来。淡紫灰营造部分阴影。这个阶段的阴影位置不是特别严谨,后期再根据画的形状适当调整。2)花:画花之前打湿纸的上部。因为远处几朵花比较模糊。暖黄打底,红色花瓣。主要的花仔细描绘,注意一朵花自身的和前后不同几朵花的明暗关系对比。叶子用蓝色加褐色混成的绿色。部分明亮处的叶子直接用绿色描绘。处理细节时笔上的水不能太多。花枝用更深的橄榄绿。用紫色示意出更多的花朵的暗处。阴影处最深的叶子留待稍干再画
3)花瓶:蓝绿色。瓶子里水面的位置留白。水中花枝很含蓄。瓶底椭圆形。玻璃器皿的受光和普通圆柱体相反。有水的下部颜色较浅偏绿。画出瓶底的光影和玻璃的厚度。处理影子时,注意玻璃瓶的投影中间是透光的。墙面上是画的投影,在之前底色的基础上加强一下花朵和花枝的位置。
4)桌上的一支花:这朵花展示了花瓣的比较清晰的结构,可以反复观摩模仿。注意影子的位置。我自己常常想象不出来影子应该安排在何处。
最后一步:打湿前景,点喷上紫灰色。签名完成。
视频观摩结束
在视频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拿起笔开始,于是画出了下面这一幅。光影的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但技法还是很生疏。背景比较乱,最需要改进的是花瓶的形状——看上去很像插在塑料可乐瓶而非玻璃瓶中的感觉。但整体的味道特别喜欢。画完之后,觉得最近不太能体会到的欣喜满足之感又回来了。
这幅画的毛病其实很多,但它开始让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东西了。之前的画,画得很认真,很仔细,很小心翼翼,有的甚至还很完美,但每一笔都在原样照搬,不求甚解,也没法求,因为实在太没有基础了。很多次“抄”完之后其实脑袋里面是一片空白。有时甚至不记得是怎么画完的,因为要想抄得漂亮,过程就很长很不容易,而我又不想呈现出一个不完美的结果,所以很累。也许是这种画法让人无法像克隆一样的照搬,也许是之前的积累让我逐渐放松下来,对完美的要求不那么高了,更能接受很多偶然的效果,因此更能感觉到这幅画和自己的链接。
既然喜欢,就不会只画一遍。也许赶不上交作业的时间了。但没关系,每一笔都是进步。
第二次练习完成。把过程图也放上来吧。
喷点还不熟练,似乎有些太密集了。第二幅明显比第一幅光鲜齐整些,但不知何故,我还是更喜欢第一幅,觉得那幅有一种不拘谨的松松垮垮的舒服。
新颜料到了,表面平平的那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