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本应该是个男孩和女孩,俩人郎才女貌。双方学历都不错,男孩已经是个小博士了。男孩很喜欢女孩,所以他带着女孩去见了很多自己的朋友,比如自己的师母、师兄、以及本晚故事的关键女一号——他的师妹。男孩的师妹也是个优秀的女博士,可是不论她是什么身份什么学历,男孩和女孩的爱情故事中怎么会有她的事情呢?那问题来了,此时师妹妄想争夺女一这一角色,于是成功成为今夜我笔下的女一。
首先,在我得知了某件事后,深深的质疑了师妹的素养。这是一件什么事呢?原来,在师妹的想法中,自己才可以和男孩相提并论。她瞧不上女孩的专业,也瞧不上女孩的学历,那是什么让她有了这种想法?是因为她的学历吗?学历是一个可以站在制高点对毫不了解的人评头论足的资本吗?若是这样,她的博士头衔未免有些冠冕堂皇了。
其次,作为一个女孩,应该洁身自好,什么是分寸?这里的洁身自好更多的是讲究分寸,我们接受的教育越多,遇事越多,越应该明事理,把握事态形式,办事注意分寸。下面展示一张聊天记录
这张聊天记录的前因是:师妹与师门等人一同逛街,过程中约男孩晚上吃夜宵,但并没有说明人数,男孩此时正在和女孩一起喝coffee,是欣然答应。等到快吃饭的时候男孩问师妹:你们什么时候结束?我们过去。师妹说:是你,不是你们。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师妹晚上单独约男孩吃夜宵,如果你说我敏感,那罢了,我继续讲故事。接下来就是上图所说,师妹大胆发出:“我找你,你说你女朋友干什么...”的字眼。这显然有些明目张胆。况且情理分析,我有事要找你,所以你单独来找我一下。这个逻辑非常新颖,目前我的修行暂时还无法理解。若还是我想多,那么这聊天记录的后果是:师妹拉黑了男孩,说你不来算了。好的,戏精诞生了。
那这个今夜的女一在争夺女一的过程中还做过哪些不符三观的事呢?比较典型(无语)的例子,师妹与女孩不熟,但是师妹屡次对女孩做出各种评价,倘若师妹想要“论”女孩这个人,那么论点在哪里?论据从何而来?凭主观臆想的评价不是胡说八道吗?有什么可参考价值?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这句古话经过历史的洗礼流传至今,我们受了这么多的教育,到底是为什么?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我们到底要学什么?只是学到了技能,学到了如何生存吗?可是,德都立不住,生存能学好了吗?
话锋一转,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不停的学习?不停的与更好的人交流?之前我看过杨澜在一个访谈中谈到: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又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又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又不一样的素养。
愿我们成为能让别人舒服的,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