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5年冬,浔阳太守派遣督邮刘云到彭泽县督察。督邮代表太守督查各县乡,权力很大。
刘督邮一到彭泽馆驿,就差人叫县令来见他。
当时彭泽县的县令是陶渊明,他当年秋天才到彭泽当县令,如今入职尚不到三个月。
陶渊明虽然讨厌官场上的繁文缛节,但碍于上司的面子,不得不去一见。
他动身的时候,却被一个县吏拦住了。
那县吏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说道:“老爷,参见督邮是要穿朝服,束大带的,不然有失礼仪,您如此前去,督邮会怪罪的。”
陶渊明听完,沉默良久,最后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了五斗米折腰,卑躬屈膝侍奉乡里小人!”
说罢,陶渊明令那个县吏取出他的官印和官服,把它们封好,写了一封辞官信,就离开彭泽县衙,扬长而去,结束了他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这是陶渊明五仕五归的最后一次归隐,从此他隐居南山,悠游山水,终身再没出仕。
公元408年,也就是他从彭泽辞官的第四年,他的家中遭遇了一场大火,宅院因之尽毁,家资为之一空。此后,陶渊明的生活越来越穷困潦倒。晚年的他坚拒出仕,生计无着,最终在公元427年冬,淡然离世。
我们印象中的陶渊明,是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陶渊明。
我们没有见到晚年贫病交加,写“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的陶渊明的窘况。尤其后一首,是写他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想象,读来尤令人心酸。
陶渊明并非天生不爱做官,甘于清贫,而是他的政治抱负一直不得实现。不愿事小人只是他最后一次归隐的导火索。
即使在他归隐后,也不是没有机会出仕,改善生存状况的。
公元415年,朝廷征召他为著作佐郎。结果陶渊明以病为由婉拒。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特地前去宜丰拜访他,还赠送给他大量物资,可却被陶渊明拒绝了。
他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一直在实现政治理想和看不惯朝廷黑暗之间痛苦徘徊。其实,只要他稍微向所谓的小人低头,他就会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不过,如此的他,又变成一个俗人,写不出那些传颂千古,超凡脱俗的诗文了。
他也倒不是一概拒绝资助。晚年的他贫病交加,有时难免要靠跟人借贷才能度日。但他不接受一切来自官府的施舍,只接受朋友的私人周济。
他还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
只要有人来拜访他,他都要和对方对酌,直至一醉方休。喝醉了,他就跟对方说,我醉了,要睡觉了,你且回去,下次再聚。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拘小节、豁达直爽的人。
颜延之是他的多年老友,上任安郡太守时,途径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家里饮酒畅谈。他看陶渊明生活拮据,贫窘不堪,离开浔阳时,主动给陶渊明留了两万钱(陶渊明时代的这笔钱,约相当于现在的15000元)。
陶渊明欣然接受。可他没有拿这个钱改善全家生活,而是全部送到了村里的酒家,作为他日后随时前去欢饮的酒资。当时他家里可是有老妻和稚儿需要抚养的。
伟人大家也不是完人,也有一身的小毛病。我们也不必神化伟人,为伟人讳。
《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这段话大概意思是:……又做镇军、建威参军(这些都是军官),陶渊明对亲友们说,我想去做个文官,用来筹集日后归隐的资费。当政者听说了,就把他调为彭泽县令。陶渊明让下属把公田都用来种可以酿酒的黏稻,妻子和儿子坚持要种收获后可以用来煮粥做饭的籼稻。最后,这些公田大部分用来种了黏稻,只有大约六分之一的田地种了籼稻。
但瑕不掩瑜,陶渊明的不事卑鄙小人,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高洁品格,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他的传颂千古的诗文,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成为一句成语(语出《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因利禄有所动。
往期微词:
2012年12月5日,英国伦敦国王医院的女护士索达娜,接到了一通日后改变她命运的电话,电话中两人自称是英国女王和王储,打电话来是想了解正在该院住院的凯特王妃的病情。几天后,女护士自杀身亡……
1375年,洪武八年十二月,时任刑部主事的茹太素给朱元璋上奏。他平常就喜欢写长篇大论的奏章,动辄几千字,这次更过分,他写了一万七千字。朱元璋看着密密麻麻厚厚的一本奏章,头疼不已……
金简微词 | 分享有趣、实用、优美的汉语词语、成语、俗语和谚语
©版权声明:金简的所有作品均为原创,非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