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刚从福建福鼎回到武汉。
这几日,得缘与文化学者、词赋作家陈伯安先生相处求教,受益匪浅。
此番赴福建福鼎参加“茶山游学”,是应“庆银丰号”之邀,进行文化交流,受到热情款待。
游学地址,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黄岗村棋杆里“庆银丰号”。
举目远眺,但见云罩雾绕,茶山苍郁若染,翠竹劲挺轻摇,犹如仙境一般。
陈伯安老师诗兴大发,吟《棋杆里品茶》七绝一首。
诗曰:
自古雅士锺雅事,从来佳茗似佳人。
白茶七碗清肺腑,做个仙家在凡尘。
受到陈老师的感染,我也附庸风雅,和诗一首。
“和陈伯安老师《棋杆里品茶》”
诗曰:
入世清新七雅事,游学黄岗羡俗人。
白毫半盏酿诗酒,一抹寿眉笑凡尘。
由于环境怡人、时间充裕、氛围和谐,我们所聊的话题可谓“海阔天空”,无所不包。作为学生,当场聆听,甚是受益。
当然,话题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我最近一段时间创作的系列短文。陈伯安老师提出了“三有”散文理念。
在昨天回武汉的高铁上,陈老师给我发了一篇微信“长文”,论述的主题就是“三有散文”。
现转帖于此,与诸君分享:
近读柴志刚的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觉得很有嚼头,很有味道。
中国古今散文,大凡脍炙人口者,无不具有“三有”特点,即有景、有情、有思。“三有”完美结合,故能感人,故能启智,故能耐人寻味。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欧阳修的《秋声赋》,苏东坡的《夜游承天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及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有汪曾祺所写的那些谈花草虫鱼的散文等等,都属于这类“三有”散文,特别值得后学者学习与借鉴。
因此,我建议志刚以“三有散文”为总题,继续创作出具有“三有”特色的系列散文,努力做到每一篇都有真情实感,都有真知卓见。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此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可见,蕴含“无尽藏”的美好的大自然,为写作“三有”散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
期待志刚精进不怠,写出更多更好的“三有”散文,以悦自心,以飨读者。
行笔至此,惟有感恩。
“三有散文”,很有内涵的命题,心向往之。
作为学生,吾当努力,不辜负老师的厚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