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
“与天地相似”,是说《易》与天地准。
“知周乎万物”,讲的是天。“知”就是“乾知大始”的“知”。这是说,天能为万物始。
“道济天下”,讲的是地。“道”就是行。这是说“坤作成物”,所以地能利济天下。
“旁行而不流”,朱熹《周易本义》说:“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用“行权”解“旁行”,用“守正”解“不流”,讲得挺好。
那么,“行权”是什么意思呢?权本是杆秤的秤砣。称量东西时,秤砣要不停地移动,而不是固定于一处,所以权就有了“变通”、“权变”的意思。行权即讲变通,这很重要。
《孟子·离娄上》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尽心上》也说:“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可见孟子对行权很重视。
《中庸》讲“中”,又讲“和”,也是这个意思。做事情有“经”,还有“权”;有“常”,也有“变”。如果只知“经”、“常”而不知“权”、“变”,就会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之类的错误。
以战争为例,打仗讲究“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军争》所说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这是正;而《始计》所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就是奇。可见打仗也有“经”、“权”。交战时,不仅要知“经”,而且要知“权”。《孙子·谋攻》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宋襄公在泓之战中,以“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古老战法与楚交战,这是知经而不知权。因此,必然会失败。然而,有原则性,还要有灵活性。有时在具体问题上,就要左一点或右一点,这就是灵活性,也就是行权。
在《易经》中,“旁行”即行权,“不流”即守正,也就是符合礼。行权不越礼,就是“旁行而不流”。所谓“不违”、“不过”是讲天地所作所为都是对的。用今天的哲学语言说,就是符合真理,没有违背真理。
乐天知命,故不忧。
“命”是什么?我看命就是规律。今天叫规律,古时叫“命”。天有春夏秋冬四时,这就是规律。“知命”就是知规律,知规律就有预见性,做事就很好。我们今天做预算,是知规律。
有人批评“命”,说“命”都是宿命论。这是不对的。这里所说的“命”不同于算卦。算卦是宿命论,因为它把“命”看成是不变的。实际上,“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正如规律是必然性,但也不排斥偶然性。“知命”即知规律,也就知将来怎么发展,故不忧不愁,故“乐”。白居易叫白乐天,可能即与此有关。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即安于土。“土”实际就是地,安于土即安于地,也就是随遇而安。“敦”是厚的意思。“孰乎仁”是一直地行仁。
“故能爱”,意思是说能像地一样利天下、济天下,所以能爱。
这一段,从自然讲到人,讲到社会。《易》与天地准,讲三才,讲天地人,实际目的在人上。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这两句话进一步强调《易》是与天地准的,是按天地之化行事的,所以无过错;而且委曲成就万物,没有遗漏的。这里有大、广的意思。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到白天变黑夜,黑夜变白天,从而知道事物是变化的。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里的“神”,不是“鬼神之情状”的“神”,而是指与“物质”相对的精神。“神”不是一定的,所以说“神无方”,即神没有方所。《系辞传》下面讲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蓍之德圆而神”,也是这个意思。
“《易》无体”,是说《易》没有形体。这说明《易》是变化的。以上为第二节。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阅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