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吧,我们沉醉于字里行间时,有曾想过一本书是怎样从无到有来和我们相见的吗?
以前我也没有这个画面,以为一本书的出版就是作者写好拿到出版社就去印刷就好了,在看了《天才捕手》,才有了一本书从无到有的画面,才明白原来出版一本书是那么困难的。
看了《天才捕手》就可以知道一本书大概是这样诞生的。那是19世纪的美国,在纽约,有一个出名的出版社,里面坐着一位鼎鼎大名的大编辑,想要出版必须经过他的慧眼。这天,有一位天才作家来到了这个出版社楼下,在雨中等待自己的命运。确切来说,这时他只是一名潜在的天才,因为在来到这家出版社之前,纽约其他所有的出版社都拒绝了他的书。他的书终于托关系送到了大编辑的手里,大编辑坐火车看,回家的路上看,回家也看,他觉得作者是一名天才,所以邀请作者一起详谈出版的事宜。这是出书的第一步,是发现天才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就没有后来的书,但这仅仅是开始。因为这时候的天才是还未出世的,是一块还未经过打磨的玉石,还没有光芒四射。
接下来,他们对着原稿一起讨论,一字一句都需要经过排版。他们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完成一个好句而一起干杯……因为只有这样的一丝不苟才对得起读者。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和作者都应该有的崇高精神。内容有了,但没有书名的书是不称为书的,所以他们还要加一个名字。一个好名字,就像叶公的龙的眼睛,一点上,整本书就活了,没有贴切的书名的书是有缺陷的,书名是整本书的精华浓缩。一次次的past,一次次的否定又重新想,才有了《天使,守望故乡》这个名字,接下来就是印刷,要知道19世纪还是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上去,而不是光学打印机,可以想象一下出版一本500页的书需要耗费多少人工来打字,需要耗费多少个日夜。书,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一个奢侈品,是上层社会才可以拥有的。第一本书从编辑到出版,用了几个月,这还是比较顺利的情况。但他们的第二本才让我真正见识到出书的困难,因为这里有矛盾。
我们都知道,要趁热打铁。当一部作品在市场上有好的反响,那么继续出版第二部作品就是正确且明智的,这样才能留住读者,而且这也是读者期望的,所以他们马上着手第二本。
就像托马斯.沃尔夫说的,文中的每一个都是作者的智慧结晶,是自己的心血,要删掉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说第一本是短篇小说,那第二本就是长长长篇小说。原稿都有10个50*100CM的木箱。所以由长篇大论变成短小精悍是需要经历强大的心里斗争的。但如果按照原稿来出,势必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改和删。他们一个作家,一个编辑,为了好作品,废寝忘食,不惜和家人分离甚至出现了不合,只为了更好更自在地讨论作品。我们都知道说服另外一个人,改变他的价值观,让别人认同我们自身是多么难的事。何况是两个才华横溢的人,谁都是心高气傲,那真是针尖对麦芒,谁都不让谁。但还是要有妥协的时候,可以看出他们的精神高度紧张,所以他们会抽很多烟和经常喝酒。即使这样,废寝忘食,第二部作品不包括创作时间,就单单是删除和整合就花费了两个春秋,真的榨干了精神和体力。再反观剧中的另一位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他说以前他想着一天能写一篇文章就好,但现在他想着一天能写一句话就好。这是一个多高的境界啊。原来所有流芳百世的作品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真的是字字珠玑啊。
看了《天才捕手》才明白,一部好作品的每个字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是随便摆上去的。好作品值得我们去珍惜,因为里面每个字都有沉甸甸的诚意。
如果想要提高写作水平,我们也应该多折磨,多考虑,哪里才是文字的最佳位置,还有没有更好地词语可以替代,换一种写法会不会更好?好的作品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件细心雕琢的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