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久之前就想把这个念头落笔成文,可惜总被接二连三的事耽搁,今夜出差在外捏准凌晨时间,捋一捋思绪,就写吧。
本来助人是件快乐的事,我这番话憋了许久,就想说出来,也许真能帮助一些人。
我从事儿童教育行业,发现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我们的太多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包括现在大多数成人。
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我看到的这碗新鸡汤很大,没用碗装,是锅,大到你能在里面潜泳——知识付费时代。
我很反感,因为它很容易剥夺人自我思考的权利,给你一个工具假象,这把工具全能的很!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谈谈知识。它来自哪里?
我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学科知识,也就是我们人纵向学习轴上的东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历程;另一类经验知识,犹太人有句话是最好的诠释: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信息,唯有经历的才是知识。这里我要强调一句,经验知识具有很显著的个人属性标签,为什么这么说,后文我会提到。
早期这两类知识,前者通过先人不断的累计,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以学校为媒介的传播源,学府有优劣,知识有深浅;而后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通俗的来讲就是成功者的秘诀,但这个秘诀不会告诉你,它们在成功者之间互为结合,继续升级。
然而时代不同了,谁也没料到大数据时代来的那么快。
学科知识获取的渠道更为公开化,简易化,满足了基础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成功,然而现实比较残酷,并非人人都拿着上上签。
在大数据时代之前,成功者的分享是一道鸡汤,不料太多之后适得其反,成了毒鸡汤,因为那些渴望成功的人还没想到这,或者没这么急。
但现在,他们更智慧,毕竟是成功者,不再去分享自己是怎么成功的,而是告诉你能够走向成功的工具。
把经验知识拆解包装,就成了新产品。
渴求成功者已经塑造出一个潜在市场,于是不谋而合,知识付费诞生。
那么它到底有没有用?我个人认为没用多于有用,这显然只是一条捷径,而且随时有断路的可能。
我始终认为个人的成功不可复制,这也是我先前提到的经验知识具有显著的个人属性,也就是说适合他但不适合你,并且这不是试衣服,改改就能将就。
举个粗浅的例子:香港富豪田北辰参加一档节目《穷富翁大作战》后,他的观念由此改变。我只谈其中一点,不同阶层的人本身需求就不一样,能够付诸行动的能力也不同。
所以,一旦你把心念寄希望于此,那么本身你就开始丧失思考适合自身成长方式的能力,长久以往,只怕会更糟。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第一次接触知识付费,但我没掏钱,最早听的是罗胖的每天60秒,后来也听过几本樊登读书会的书,都是免费的,甚至激情满满的听罗胖跨年演讲,记得最深刻的是三只黑天鹅,现在不知道那几只天鹅怎么样了。
其实我当初听觉得是很有道理,也做过把这些道理告诉身边朋友的事,间接的当了传播者,这就好比恋爱中的荷尔蒙,特别热血。直到后来,因为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没接触,静下心来思考后才发现,原来正向、积极的都是有道理,反面、消极的都是没道理,所以才容易让人点头。
不管能不能成功,我觉得先要把握好自我思考和学习。
分享一个思维模型,是我教孩子的。
你必须先确定目标是什么?能否把目标分解成次级目标?假如要实现次级目标的阻碍是什么?你需要如何做才能解决阻碍?你的行动计划是怎么样的?
猎豹追捕猎物,哪怕目标外有近在咫尺的,也不会临时转向。
所以,模型有了就看你对目标的执着度了。
最后吐槽一下,知识付费真的是一张大网,能欺骗大波心急的人,愿者上钩的那种。
你想呀,有些人把别人的书读一遍,提炼一下就能收费,真的是在帮你省时间吗?你就这么信任他转达的意思是作者的原意?
一千个哈姆雷特啊……
奉劝诸位,大数据时代,绝不是个人成功的时代了,而是团队成功的时代。
人脉,资源,技术,市场乃四大主要元素。
谢谢。(本文仅谈知识,人生太过复杂,知识、社交、经济背景等都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