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老师的课,对于写作,用一个成语来总结:醍醐灌顶。
一直觉得写作只有一条捷径:天赋。而此捷径,是可遇不可求的。无天赋可遇,只可后天努力,而这努力就如蜗牛在跑道上,不知道要爬多久才能看到终点。之前,我曾阅读大量的小说,自己也动手写过一些,但每每写完,自己回顾阅读,觉得文笔生涩,情节疏散,自己都不忍直视。完全是碎片式的段落,不能称之为文章,跟不能视之为小说。
五次课程,每一次反复听课程的语音,吸收的同时也将课程内容与之前自己所写的小说相结合。
开始写小说之时,当然会纠结用什么人称。而这个纠结往往只限于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她”之间。没有系统学习写作的门外汉,完全不知道视角这一概念。而九世一老师所授的第一课,通过多篇文章作为案例,从而了解了多样的叙述视角,以及各个叙事视角的利弊。对于以后的写作,可以从利弊着手,来进行多了视角写作的训练。
之前写故事,总是心猿意马,毫无方向。连最基本的故事架构都没有。只是觉得有素材,那么就写。随笔展开,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可再多的文字,到最后都只能成为一个片段,或者只是一个情节。没有所谓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样一个系统的设置。结构这个容器,亦如建筑的框架。只有设计了框架,才能添砖加瓦,粉墙刷漆。没有稳固合理的结构,再精心塑造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都将是不能视为一体。
冲突,之前自己练笔的故事中为了突出主角的某些性格特征自然会制造一些矛盾,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吸引读者对人物的喜爱和认同。但这些矛盾的设计都是非常单一,甚至有些设计非常牵强不符合逻辑。而课程中通过泰囧这一案例,指出设计冲突的方法,且这些方法可以相互重叠使用,从而将矛盾加剧来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而悬念的制造,一直停留在埋伏笔这一点上。这完完完全全是受到中学老师对文章分析的荼毒。基本上,放进去的伏笔,都是为了制造悬念而设计。悬念之后是空无一物。往往人物和冲突是可以分离的,并不是融为一体的。以至于这些冲突反应出来的人物特征也非常表象,无任何现实可揭露。从而使得故事没有任何的深度和可读性。
讲到人物的设计,这应该是每个自学写作者都会经历,也必定是最为重视的。因为有时候写小说,不是想写一个故事,而是想写一个人。所以对于人物的设计会格外用心。但之前只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思想或者是敌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这些很表象的东西来展开塑造人物的。且这个人物——读者看到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非常的浅显单薄。这个人物完全是没有力量的,根本就不能进入读者心里,不能跟读者融为一体。有人说,演员最高的境界是演什么是什么。那么我觉得一部小说的成功,应该能让读者置身于人物中,与人物同思、同感、同行。久世一老师所讲的设计人物的方法,不管是人物自身——人物真相,还是结合情节——情节上的转折点,都将人物丰满起来。
最后一课的题材,觉得是这五课中的精华。这已经不是一堂简单的写作课,而是一堂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人生课。太多的鸡汤,已经让人累觉不爱了。而九世一老师的每一课,都能让人看到自己在写作这条路上的希冀。
在此要感谢舒明月老师,上一次舒老师在豆瓣上的直播,也让我受益匪浅。是她的引领,让我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写作,一起阅读。
END